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1 2012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李 强[摘要]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处理社会分层、收入差距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
社会空间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各利益群体激烈争夺的焦点领域,特别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分化,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利益纠纷都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社会分层;社会空间;社会公平;社会均等;社会公正[作者简介] 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我国多元城镇化战略模式研究”(08&ZD045)如果说罗尔斯关于正义的讨论涉及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利益两个重大的领域[1](P8、12)的话,那么,本文属于对社会经济利益领域正义问题的讨论。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的公平、公正问题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即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领域。
那么,这两者间是什么关系呢?社会分层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差异结构,该差异结构本质上是由于人们占有资源的不同而产生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种社会资源在人群中重新配置并发生了巨大变迁。
空间、社会空间也是一种资源,从社会空间涵括了人们的居住地、居住面积、土地所有权等等的意义上看,它显然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
所以,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的讨论又可以视为同一领域的问题。
在旧城区规划改造中,曾有人提出“穷人出去,富人进来”的观点,立即引来了激烈的抨击和热议,这反映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空间公平公正看法上的冲突与对立。
一、什么是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什么是社会公正呢?从字面上解释,社会公正就是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就是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处理得合情合理。
所以,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两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
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平呢?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得到应得的权利与利益;也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同样的人得到平等的待遇;还有人用社会正义来定义社会公平,等等。
笔者以为,在理解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时,—2—以下三个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
第一,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的内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时代背景变化了,人们的社会公正、社会公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在社会公正、社会公平问题上从来没有过完全一致的看法。
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对于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评价。
我们在分析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理论的时候要注意,这是有利于哪一个社会群体、哪一个阶级的观点。
第三,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的内容,实际上与人们的法权观念、道德理想密切相关,因而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
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理念,也是一种制度或政策。
从内容上看,社会公正、社会公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最表层的是民众的公正观念。
比如,老百姓认为不劳而获是不公正的,因此,谈起“煤老板”总是嗤之以鼻。
这反映出民众朴素的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对获取财富不正当方式的愤愤不平。
第二,更深一个层次是作为一种系统的法权观念、价值观念体系的社会公正、社会公平观,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又有相当大的影响范围。
比如,按劳分配在我国的分配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按此种理论,只有按照劳动的数量与质量来分配才是公正的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我们已经奉行了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体制。
所以,主导意识形态认可的公正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作为社会制度体系的社会公正、社会公平。
比如,社会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税收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以及各种相关的社会政策等,它们通过引导、强制、奖惩等措施制约和调节着人们的行为。
根据唯物史观,无论在上述哪一个层次上,社会公正、社会公平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因此,对于社会公正的认识必须深入到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中去探寻。
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公正观念与制度。
那么,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究竟什么是社会公正?我们应该奉行什么样的社会公正原则?既然社会公正观念和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那么,我们不妨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基础加以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迁,从几乎清一色的国有、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变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
多种成分的经济关系必然产生多种形式的社会公正观。
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也正处于变革之中,新旧体制并存也造成了新旧公正观并存的情况。
而这种多种社会公正观并存的局面,正是造成今日民众在公正问题上产生困惑、混乱的根本原因。
下面试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经济关系的变迁及其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由人民公社、生产队手中转到了承包者、农民家庭手中,农民家庭取代生产队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与此同时,家庭工业、私营工业在农村迅速产生和发展起来,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企业或者流入大城市从事雇佣劳动或个体经营。
在家庭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开始拉开。
正是在这些复杂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公正观、公平观。
一方面,传统的集体主义的公正观、公平观还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个体主义的公正观、个人主义的公正观、市场竞争的公正观也逐渐发展起来。
从总体上看,目前在我国农村中,作为主体的是农民的家庭经济。
以这种家庭经济为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家庭、家族、忠孝观念的影响,农民也大体上奉行家庭为本的公正原则。
这种家庭为本的公正观,既不同于集体主义的观念,也不同于个体主义、个人主义的观念,它强调个人要为各自的家庭奋斗,要节制个人的欲望而增加家庭的财富,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而维护家庭的利益,它还强调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责任。
总之,这种公正观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在家庭内部不计较利益的得失,但在不同家庭之间强调机会均等的竞争和利益的分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城市已形成了壁垒分明的二元体制并存着两种主要的经济成分:一种是政府的单位、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人们通常称之为“体制内单位”;另一种是包括个体、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等在内的所谓“体—3—制外单位”。
从目前的产值、职工总数等数据来看,体制内单位已经不占优势。
据笔者计算,2007年,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人数仅占城市全部就业者的24.3%,而且从发展趋势上看,体制外单位的各项数据都在继续攀升。
在这两大经济社会体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公正观:前一种更强调集体主义、单位的整体利益,强调单位成员共同的福利与保障,单位内虽然不是平均主义,但过大的个体差异总是会引起人们的非议;后一种则更强调个体主义、个人奋斗、自由竞争,反对单位内部的平均主义。
这两种社会公正观显然是相互冲突的,常造成老百姓心理上和观念上的冲突,也是引发城市中关于公正问题争论的重要原因。
从社会学角度看,影响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的因素可以区分为“先赋因素”(ascribed fac-tors)与“自获因素”(achieved factors)。
前者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因素,如家庭、家族、血统等;后者指一个人因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因素,如教育文凭、专业证书、成绩、成就等。
社会学理论通常将完全由先赋因素影响的收入分配视为不公正的,而将更多的由自获因素影响的收入分配视为公正的。
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富二代”、“官二代”现象的抨击,背后的理论框架应该属于先赋因素的角度。
我国的户籍制度按照出生决定户籍,从而决定人们得到与户籍相关的教育资源、福利资源,也可以归入先赋因素一类。
可见,影响公正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
要探索当前中国人的公平、公正观念,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可忽视:其一,历史传承的影响,长期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公正观”的影响;其二,推翻帝制以后,长期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公正观”的影响;其三,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的各种公正观的影响,包括市场公正观、自由主义公正观、个体公正观、法理公正观等。
当然,探索当前中国人的公正观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需要获得社会调查数据、社会事实的支撑。
二、什么样的社会分层是公正的?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那么,怎样看待社会分层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呢?从本质上说,既然是分层,那么,处在不同层级上的人群之地位就是有差异的,所以,不均等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人们之间的地位差异是否可以消除?因为,如果地位差异可以消除,那么,不均等的问题就完全可以解决了。
第二,如果不能消除,那么,什么样的地位差异是公平的、公正的或合理的呢?对于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我们考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社会能够将人们的地位完全拉平;就是在没有文字记载的社会,如所谓“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至少性别差异造成的地位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差异并不是坏事情,水如果没有落差就不会流动。
既然不能消除差异,那么,什么样的地位差异是公正的呢?关于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有两种不同的思考向度或维度:第一种维度是侧重于资源、财富的分配是否均等,注重考察的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的分配、分布是否有差异,类似的概念还有平等或不平等、平均或不平均。
孔子所说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论语·季氏》),其中的“不均”就是指不均等。
上文已经说过,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社会能够真正做到资源的完全均等或平均分配。
而主张“平均主义”的人则认为,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同等的份额才是合情合理的,才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结果公正论”,下文在谈到结果公正、机会公正、程序公正时将做详述。
第二种维度是侧重于资源、财富的分配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公正。
它强调的不是资源在数量上是否完全拉平,而是强调分配的过程、分配的规则、分配的机会是否公正合理。
公正和均等不是一回事,公正的可能不均等,均等的也可能不公正。
比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是公正的,但在分配的数量上却是不均等的。
马克思所说的“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2](P58),也体现了公正合理但是—4—不均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