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概念和本质道德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社会现象。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已产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道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从社会来说,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高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从个人角度,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重大人生课题。
因此,需要对道德的一系列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道德的概念和特征什么是道德?道,原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
德,即得,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
人们认识“道”,遵循“道”,能“内得于天,外施于人”,便是德。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一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规矩。
但是,道德与它们又有许多不同。
道德有自己的特点。
道德的特征是:第一、道德是自发形成并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行为规范。
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不同,道德不是人为制定的,而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的、约定俗成的。
比法律等要早的多。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一个个体都要生存,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因此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
追求个人利益没有错,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至少,你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应该顾及他人的利益。
西方劳动人民归结为一句俗话:“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规范,如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不偷盗、保护环境等,不成文的道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各人行为的准则。
阶级社会到来后,统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道德就成了各阶级内部协调关系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手段。
必然要强力推行有利于其统治的道德,于是在全社会就出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民间道德的分离。
例如: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合乎道德的,并且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而被统治者则认为“均贫富,等贵贱”是合乎道德的。
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从总体上说也就有了阶级性。
第二、道德是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内涵是什么呢?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的内容就是权利与义务,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或者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处罚。
而道德的内容是人们关于一种行为是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
凡是善的、公正的、诚实的,就是道德的或者说有道德行为;凡是恶的、自私自利的、虚伪的,就是不道德的或者是缺德的行为。
道德的本义就是一种评价标准。
在这个基础上,便有了道德观念、道德心理、道德情感等概念。
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评价世界,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从而也使人们有效地认识和规范自己的人生,即把道德评价转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命令,扬善抑恶,达到完善自身的人格。
当然,人们的立场、目的、观念不同,其评价标准也不同。
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有着根本的冲突,评价标准甚至是相反的,一种行为是否道德,结论完全不同。
[案例1] 我国在解放初期,解放军一个排长带着战士们上大兴安岭,到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地,看到一副场景:全体部族的人集中在一块大空地上,一个青年被绑在木桩上,木桩旁边烧着一大锅滚滚的开水,有一个人在磨刀霍霍,族长领着大家,大家都怒容满面地看着被绑在树桩上的青年。
排长一看要杀人了就上前了解情况。
原来这个青年打了一只鹿,却私藏起来,不拿出来分给大家,违犯了食物平均分配的族规,所以要杀他。
第三、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实施的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律等行为规范的不同,还表现在实施方式是不同的。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强制推行的,有很大的威慑力量。
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社会舆论分为正式舆论和非正式的舆论。
“唾沫星子淹死人”、“口碑”。
传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代相沿习以为常的习俗和惯例。
道德评价的关键因素是良心。
内心信念可以是错误的或正确的,错误的内心信念是昧良心,正确的内心信念是良心。
良心是在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影响下,形成的内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个人行为的内在“道德法庭”,对人的行为起到了正确评价和选择的作用。
在行为前,良心对行为的动机和结果起着审查和指令的作用;在行为进行中,良心对行为起着调整和监督的作用;在行为后,良心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有评价和反省的作用。
[案例2] 4万“巨款”10年折磨新华网(2006年5月23日):一对来自吉林省延吉市郊农村的夫妇,将捡来的4万元钱交给了延吉市公安局,请求公安局为他们找到失主。
49岁的苏大友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妻子毕天淑没有工作,还是一个重症肝硬化病人。
他们有一个未成年的儿子。
1996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苏大友的出租车上来了一男一女两位乘客。
两人离开不久,苏大友发现车后座上有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大堆钱,有50元的,有10元的,整整4万元!苏大友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想想自己把所有家当卖了也不到1万元,他突然感到很害怕。
他把钱放到了朋友那里。
妻子毕天淑治病需要一大笔钱,曾经几次住院,向亲戚朋友借钱都借遍了,她也没敢动用一分那笔捡来的钱。
10年里,苏大友夫妇一直经受着道德良心的折磨。
意外之财没带来任何欢乐,相反使他俩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苏大友原来开朗活泼此后却变得沉默了,毕天淑的病情也日益加重。
最后,他们决定通过警察将钱交给失主。
男主人说,“我们做了一件错事,不能一错再错了!现在我们只想做回一个诚实的人。
”毕天淑说:“我们做了错事,没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法跟朋友说,没法跟亲戚讲,压力太大了。
”第四、道德是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影响范围非常广的行为规范。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的作用无处不在,人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思想、文化等等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恋爱、婚姻、家庭、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无不受着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人们随时随地的受着道德规范的指导和评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有些不道德行为,虽不至于受到法律的制裁,却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例如,对朋友不讲信义、不肯赡养老人、虐待老人、遗弃子女、喜新厌旧、婚外情等行为,即使没有发展到犯罪的地步,也必然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但法律管不了那么多,那么细,也不可能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规范为法律条文。
法律鞭长莫及之处,则恰恰可以由道德来弥补,道德起更基础、更深厚的调节作用。
另外,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就需要有调整人与入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
因而,道德规范与人类共存亡,它贯穿于人类的各个社会形态。
2、道德的本质导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比喻为大厦。
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别是阶级的或社会的利益决定的。
但是,道德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第一、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一种意识形态。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以往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4页。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我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一切社会道德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相联系的,当旧的经济关系被新的经济关系代替后,旧的道德体系或迟或早也要被新的道德体系所代替。
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因而新的道德体系代替旧的道德体系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在封建社会里,人们把经商取利看成是低贱的,统治者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更是被士大夫阶层所不齿,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这种情况到了今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成熟发展,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商办企业,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古代那种只言义不言利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追求利润是道德的。
由于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所以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个阶级的利益不同,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也就不同。
同时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
任何阶级社会,各个阶级的群体都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共同利益是各个阶级共有的。
为了维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稳定社会公共秩序,防止威胁公共生活中共同利益的各种捣乱行为,因而各个阶级又存在着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即“社会公德”。
比如“勿偷盗”、不能打人、不破坏他人财物、不能抢劫,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等等。
第二、道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旦形成之后,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一切美好的、高尚的道德,能够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这就是道德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例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尊长爱幼、礼貌待人等道德规范早在中国古代就产生了,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不但没有湮灭,而且在今日还被人们继续提倡并发扬光大。
同时,各种与之对立的腐朽的东西,也一同流传下来,如“枪打出头鸟”,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至今还在我国广大乡村,仍然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道德之所以具有继承性,是由道德本身的功能所决定的。
道德能够规范和调节人们的行为,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
那些高尚的行为,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给社会带来祥和,这也是那些高尚道德世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道德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但道德一经形成,就会对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也就是说,一定的道德总是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