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
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
自从旷野上古猿直立,原始的道德,进而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源自人”这一物种的种内互助。
人是群居的一一相对于猛兽,人是脆弱的;相对于马、鹿、野牛等善奔跑的草食动物,人依旧是脆弱的。
自然地,谋求生存,让脆弱的自我能存在下去,就是原始人原始社会中的人的第一要务。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氏族中,生存和繁衍是作为种群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
于是,脆弱的祖先们,必须协同劳动互相帮助。
为此,他们经年累月,在部族内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便是道德的萌生。
但由于那是出于本能、无意识”的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为的是部族的生存。
于是,分工合作更加明确:男性打猎、制作工具,女性采集、加工、哺育后代。
道德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承认并践行自己的职责。
进而,尊重其他个体的劳动,对内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分配绝对服从。
显见,如果对分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那么整个部落大可表决”后把稀缺的产品分给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对外交往中,每个成员都会把部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在观念上、行动上都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毕竟是自发的,其自觉程度也很有待提高。
鉴于语言尚不发达,部族成员间的共识”往往只是感觉(感情)上、习惯上的把握。
他们的一切观念,都归结为有利”与有害。
而对人力不及的自然现象,往往也同样采取简单的二分法”予以判断。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完备的。
首先是视野的狭隘。
生存尚无保障,又如何推己及人,考虑到部族外的其他同类呢?其次,对道德本身缺乏理性认识。
道德作为一种对行为的约束力量,被原始人神圣化,认为是上天(神)的赐予。
于是对它的崇拜,也含入部族的其他崇拜中,不予以更多的思考。
当然,这些对道德的发展而言,是其内在的阻力与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社会的道德仲裁主体是部族首领,它有着以后各社会形态中的道德无法相比的权威性。
部族首领往往为年长者或英雄式人物担任。
他们有比一般成员更高的理性和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于是有着更高的威信。
而道德调节,往往由于生活习惯、禁忌、甚至宗教”的调节相融,就更增加了其权威性。
违反部族内部共识者,往往被驱逐出部族,进而自生自灭了。
从而,以追求部族整体利益为目的的道德,就有了足够的力量调节部族成员的行为活动与相互关系。
由此,原始社会中人的无条件践行公共义务和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是值得一切后代赞扬的一一一方面,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一方面,他们被冠以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一一那种古老质朴的社会观念,未必不及后世的繁复、多元的价值辉煌。
尼采说,世上的确存在两种道德一一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所谓的奴隶道德”,主要是指基督教道德。
我们知道,基督教精神乃是西方人传统的主流精神,尼采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基督教道德,实际上就是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批判。
在尼采看来基督教道德压抑甚至扼杀了人的本性,基督教的善恶观是完全颠倒的,人因为遵循了基督教道德而成为了奴隶”。
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传统的专制制度乃是对人的自由的剥夺,而基督教道德正是传统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的体现,因此尼采对奴隶道德”的批判,正是对人的自由的呼唤,他所言称的上帝死了”,指的就是人必须颠覆这个虚假的偶像和精神枷锁,重新思考和追求人自身的价值。
尼采所谓的主人道德”当然是相对奴隶道德”而言的,不过除了基督教道德的精神枷锁之外,尼采认为还有其他的精神枷锁在束缚着人们,比如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主张,尼采认为这不过是基督教道德的变种。
客观地说,尼采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批判,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有殊途同归的地方,当然,尼采也仅仅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社会公德方面: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
传统的社会公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提倡自然之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道家强调的道法自然”,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将保护自然、热爱生命、构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道德关系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二是,主张互相尊重、谦恭礼让。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古代哲人历来主张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同时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聘义》)、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云庄类稿牧民忠告》)。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公德要求。
三是,提倡尊老爱幼。
儒家大同理想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孔子的理想社会也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都是强调尊老在敬、爱幼在育,并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成为社会公德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四是,强调诚实守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诚实守信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崇尚的德行,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更是个人、团体、国家和民族的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
传统职业道德中:官员的道德忠、公、廉、能”忠,是要忠君爱国;公,是要开诚布公;廉,是要两袖清风;能,是有为于国。
读书者, 当闭户发愤,止愧学问无成,哪管窗外闲事;务农者,当用力南田,惟知及时耕种,切莫悬耜(si)妄为;艺业者,当居肆成工,务以技能取利,勿生邪念旷闲;商贾者,当竭力经营,一味公平忍耐,毋以奇巧欺人。
”(《传家宝》)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其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而敬业乐业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大力提倡的。
资本主义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已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
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而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比起自己来,朋友是自己的,甚至会带来不利。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利互惠,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
不仅在饥饿时顾不到朋友,朋友落难时,也最好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视仁义。
仁就是要以慈悲为怀,乐善好施。
义就是仗义疏财,助人为乐。
当别人与大困难时,伸出援手,主任一臂之力就是仁者所为。
在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金”直白表达出借出者的担忧显得不仁,劝人不要将钱财借出更显得不义。
但是借出者的担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互助互助, 穷能变富。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在西方重视自我,以自我利益为重。
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
平时,受到别人尊敬是有面子的重要一环。
任何让自己失去尊重的行为都是令自己失去面子的行为。
中国人在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下,即重视名誉,也重视面子。
有关谚语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
死要面子活受罪。
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
不少谚语表现了中国人害怕流言蜚语的心态:人言可畏。
水浮不起石子,人担不起闲话。
西方的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
但只要自己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不违反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是非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里,规矩的、有道德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而且,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那是无法隐瞒的,当然也无需隐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肚里没邪事,不怕冷风吹。
西方人的传统文化很重视隐私,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隐私,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他们不说三道四,不干涉别人的隐私。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汉语中留下了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印迹。
子女对父母孝顺需服从父母对自身事业婚姻的安排。
不可抗拒。
如: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西方资本主义道德中,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不强调对父母言听计从,子女都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的人格,更没有要求子女三从四德,以及把“无后”看作不孝的罪行。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礼教严重束缚男女的自由恋爱。
婚姻凭父母做主,听媒妁之言。
做到明媒正娶,有的多则是买卖婚姻。
反映这方面情况的谚语有:爹娘做主,一世受苦。
少年媳妇年年有,只怕铜钱不凑手。
取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
在这种情况下,婚姻是社会义务,谈不上爱情的结晶。
妇女要恪守妇道,顺从丈夫,根本没有谈爱情的权利,感情完全遭到忽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君。
在西方国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解放的要求就受到肯定。
资本主义社会更提倡自由恋爱,甚至达到爱情至上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