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省一等奖参赛说课获奖课件

物理省一等奖参赛说课获奖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部分):
在预习本课教材的前提下,准备小材料。 如:刻度尺、小鼓、梳子、塑料硬片 ( 或 硬纸片)、橡皮筋、纸等。
★课前准备(老师部分):
不同频率的音叉两个,视听声音若干段, 一面大鼓,泡沫小球,一组调好音的水杯, 虚拟示波器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来引入新课 1、分别播放一段乐音和噪音,对比引入 乐音的概念。 2、播放三组声音,第一组音调不同,第二 组响度不同,第三组音色不同。指明就 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乐音 也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引入课题。
出示实验要求: ①器材任选; ②让一个物体发声,想办法改变它的 音调;③观察音调改变前后物体振动的差异; ④至少 完成两组实验。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知 识是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的。
4、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实验。
5、各组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观察的现象 以及得出的结论。
让学生体会克服困难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音调 的重点知识 1、老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弹奏钢琴,引入音 调的概念,完成知识的理论铺垫。 2、回顾前一节知识,提出探究的关键性问 题: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 从声源的振动情况找原因。 此过程中老师成为了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
3、引导学生实验:
在桌面上提供学生实验器材:尺子、粗细不同的两 根橡皮筋、梳子、硬卡片、一面小鼓、几张纸。
1. 以你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和认识 写一篇体会. 2.通过网络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2009年10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222
【例题3】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 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例题4】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 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 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例题5】在列车进站暂停时,列车的保养工常用榔头敲打 机车的各有关部件,这是为什么?
使学生在协作过程中 体会乐音的美妙!
(十)巩固练习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 ) A.频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 D.音调很高
2.人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 这是为了( ) A.增大说话频率 B.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
C.改变讲话的音色
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讲话
(三)边学边实验,拓展音调的有关知识
1、老师演示实验:吹吸管,边吹边剪短,听音 调的变化。得出气体振动发声音调的高低与气 柱的长短有关。 2、提出问题:吉他弦线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弹拨时 音调高(粗 细)(松 紧),要求学生用橡皮筋 做实验找到答案。
从做中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探究也有利于点燃学生 创新的火花。
《乐音的三个特征》
湘乡市二中 童旭红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 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紧接 着上节《什么是声音》讲述了声 音的三个特征。本节课虽非中考 的考察重点,但对学生全面了解 声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 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什么是声音》的学习中,已 经对声音的产生、声的传播有了深入的认识,但 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与乐音有关的知识并不十分 清楚,这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所以大量的 实验和体验活动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课堂中我设 计了多个实验和学生活动,使学生在兴趣中寻找 规律,理解规律。
对学生原来的知识构建有较正确的判断。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在桌面上提供学生实验器材:尺子、粗细 不同的两根橡皮筋、梳子、硬卡片、一面小鼓 几张小纸条。
出示实验要求: ①器材任选; ②让一个物体发声,想办法改 变它响度 ;③观察响度改变前后物体振幅的差 异; ④实验现象越明显越好。
这样关注学生的参与、思维等状态, 使教学更有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精 彩的实验设计具有简单性、有效性。
规范物理学习的严谨性!
(七)深入浅出地进行音色的学习 1、听音辨乐器,引入音色的概念。
2、用趣味活动来加深体会: ①敲碗听声音来辨别碗的优劣;
②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听声辨同学。
3、拓展讲解:叩诊法
从科学回归生活!
(八)用虚拟示波器观察声波的图形
★功能与真实仪器相似的虚拟仪器,
是“软件即仪器”这一现代化仪器 思想的体现,用于对传统声学实验 的数字化改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 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 行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学会认识声波的图形。
2、通过辨识不同声音的声波图形, 进一步认识音调和频率、响度与振幅 的关系。
虚拟示波器
(九)以有趣的活动来总结本课内容
准备的器材有:一组装有不同量水 的杯子(事先调好音),一面鼓。 投影出《小星星》这首歌的词曲, 请三位同学合作,一人唱歌,一人敲水 杯,一人敲鼓,完成一次精彩的表演。
3、建议学生课后去了解各种乐器调音的方法。
4、带领学生阅读一些声音的频率表,对本处 知识有更广泛的了解。
(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响度与振幅 的关系 1、老师演示用不同的力敲鼓,学生听声音, 引入响度的概念。 2、提出: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通 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一般能体会响度与振幅有 关,可适时要学生完成体验活动:大小不同 发声时触摸喉头的振动情况。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官,还 要借助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音调及响度的概念是本 节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音色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知识点以声音的振动为主线,教 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 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贯穿以实 验观察、多媒体教学、引导发现和分 析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把纸屑放在鼓面上,通过观察纸屑 的跳动来了解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老师还可演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 然后将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溅起水花的大小。
(五)新颖的活动拓展响度的有关知识
1、组织学生趣味活动:快乐传递。 提问:为什么靠近的两个同学能听清,而另外 远一点的同学就听不清了?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 声源的远近有关。
具有逻辑性的“过程设计”是课堂教学 是否精彩的关键。
2、提出:还有什么增大响度的其他方法? 学生讨论后出示图片:喇叭、听诊器等, 他们靠减小声音的分散来增大响度。
(六)师生讨论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学生已经知道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是 有区别的,在这里特别提出科学用语和 日常用语的不同,例如:引吭高歌、低 声细语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