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
4、线粒体的分布
在细胞质一般为随机均匀分布,但当细胞内的代谢和能 量需求状态改变时,为满足细胞代谢的需要,线粒体可在胞质 中自由移动,并集中在代谢旺盛的需能部位。
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分布和迁移往往与微管有关,故线粒 体常排列成长链形,并与微管的分布相对应。
内膜
(1)具有高度不通透性。 只让一些不带电荷的小分子(如水和丙酮酸)穿过,较大的 分子或离子需经专一的运载蛋白才能穿膜。 (2)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 一般呈板层状和管状。需能多的细胞,不仅线粒体数目多, 嵴的数量也多。 (3 )内 膜 和 嵴 的 基质面上排列有许多基粒 (elementary particle),由头部和基部组成。头部称为F1( F1因子), 具ATP酶活性;基部又称F0( F0因子),为嵌入线粒体内膜 的蛋白质结构。
孔蛋白形成的筒状结 构中央有2-3nm的小 孔,允许分子量5KD 以下的分子通过, 1KD以下的分子可自 由通过。 由于外膜的通透性很 高,使得膜间隙的环 境与胞质溶胶类似。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与酶的定位
(一)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二)线粒体酶的定位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此外还含有DNA和RNA。 1、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1)可溶性蛋白:线粒体基质中的酶和膜的外周蛋白; (2)不溶性蛋白:膜整合蛋白、结构蛋白和部分酶蛋白。 2、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B 铁硫蛋白 C 辅酶Q D 细胞色素类 E 铜原子:通过Cu2+和Cu+两种状态的变换,传递单个电 子
NAD的结构和功能(NAD+:R=H,NADP+:R=-PO3H2)
在同种细胞及相同生理状态下,线粒体形态大小也非固定 不变,在活细胞中线粒体也会表现出形态和大小得快速变化 (图)。 3、线粒体数量 (1)线粒体数量因细胞类型不同有很大差异
一般几百-几千个;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如
红细胞:无;
单细胞藻类:1个
大鼠肝细胞:500-1000个; 巨大变形虫:50万个
(2)同一类细胞处于不同生理状态,其线粒体数量也不同。
基质
其内为充满均质的胶状物质,含有蛋白质、脂类 和一些有形成分。
(1)蛋白质:包括许多酶类,如催化三羧酸循环, 脂肪酸、丙酮酸和氨基酸氧化的酶类。DNA聚合酶、 氨基酸活化酶等。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2)有形成分主要为一些丝状物质、线粒体特有 的核糖体及一些致密颗粒状物质。
-丝状物质主要是mtDNA、tRNAs 、rRNA; -致密颗粒状物质,内含Ca2+、Mg2+、Zn2+等离子。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与酶的定位 三、氧化磷酸化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二)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hchell,1961) (三)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 (四)线粒体能量转换过程略图
(一)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放能)与磷酸化(ADP+Pi、 储能)同时进行,密切偶连,但却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 行。 1、电子传递链 (1)电子载体 (2)电子载体的排列顺序 (3)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 (4)几点说明 2、ATP合成酶的分子结构与组成
(1)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2)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 3、线粒体还含有许多辅酶、维生素、金属离子和mtDNA、RNA、 核糖体等 。
(二)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部位 外膜
内膜
酶 的 名 称 单胺氧化酶 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对鱼藤酮不敏感) 犬尿酸羟化酶 酰基辅酶A合成酶
细胞色素b,c,c1,a,a3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 琥珀酸脱氢酶 β-羟丁酸和β-羟丙酸脱氢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部位
酶的名称
腺苷酸激酶
膜间隙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基质
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 脂肪酸氧化酶系、 天冬氨酸转氨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1、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通透性较高。 2、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叠形成 嵴(cristae)。 3、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 物及辅助因子。 4、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 系等以及线粒体DNA、RNA、核糖体、钙镁等离子。
(1)电子传递链的电子载体
组成电子传递链的分子可分为:脱氢酶类、铁硫蛋白类、 辅酶Q类和细胞色素类,还有铜原子。
A 脱氢酶类:常见的有两种,即NADH脱氢酶(烟酰胺脱氢酶,以
NAD+或NADP+为辅酶);黄素脱氢酶(以FMN或FAD为辅酶)。FMN和 FAD能进行加氢和脱氢反应,它们都能携带两个氢原子,为递氢体和电子 传递体(可传递2个H+和2个e-)。
三、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 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动物细胞中80%的ATP是在线粒体 上合成的。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分子中 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一)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1、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的形态多样,一般呈线状或粒状,因细胞种类和生
理状态的不同,其形态也有所不同,可呈椭圆形、哑铃形、环 形、圆柱形和分枝状等。线粒体得形状也会随营养状态而有所 改变。 2、线粒体大小
其大小因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如渗透压、温度、和PH 等)不同而异,一般线粒体得横切面直径约0.5-1.0um,长度一 般为2-8um,最长可达40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