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过关(2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百舸.(ɡě)给.予(gěi) 彷.徨(pánɡ)惆怅.(chànɡ)B.方遒.(qiú) 颓圮.(pǐ) 芳菲.(fēi) 跫.(qióng)音C.浪遏.(â) 跂.而望(qǐ) 跬.步(kuì) 漫溯.(shuò)D.虔.诚(qián) 慰藉.(jì) 深邃.(suì) 勒.紧(lēi)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上阙碣石仓桑风华正茂B.坚苦春帷窗扉金壁辉煌C.沉缅眷恋急燥引吭高歌D.漂泊诽闻跫音欢呼鹊跃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艾青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摩 D.品味贯注揣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之后,没料到却给他带来了不虞之誉....,被视为学者型作家,受到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D.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父辈、祖辈不仅爱读伟人毛泽东的诗词,而且青年人也喜欢毛泽东诗词中磅礴的气势,广阔的胸怀。

B.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C.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公平均衡的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

D.即使生活艰辛,但只要还有爱我的父母,还有我疼爱的妹妹,幸福就不会消失,希望就还会存在,我就还会顽强地奋斗着。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用心..生于吾乎。

..一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C.师者,所以..而日参省乎己。

..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君子博学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吾师.道也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假而致千里9、、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人非生而知之.者。

10、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枯)②輮.以为轮(使……弯曲)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错)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加,省悟)⑤君子生.非异也(天赋,资质)⑥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洪亮)⑦筋骨之强.(强健)⑧而绝.江河(隔绝)⑨而闻者彰.(显著,清楚)⑩下饮黄泉..(黄色的泉水)A.①②⑤⑦⑨B.③④⑥⑦⑩C.②⑤⑥⑧⑩D.①③④⑧⑨11、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求人可使报秦者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二、文言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乙】郑同北见赵王。

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

”赵王曰:“寡人不好兵。

”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

’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

’‘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

’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

”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C.休祲降于.天时宿于.野D.若.士必怒王若.无兵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长跪而谢.之②寡人谕.矣③亲尝教以兵.④许由无天下之累.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0分)(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默写(10分)15四、诗文阅读(1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25~27题。

(9分,每题3分)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5.诗人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诗人向我们展示大海的整体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8-29题(5分)寿阳曲·远浦帆归元·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â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28.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是近景。

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3分)2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答:五、语言运用(8分)30、有位学生考取了大学,给曾经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发了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

其中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改正。

(找出并改正四处即可)(4分)老师:你好!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

我能有今天,是你鼎力相助的结果。

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你的希望。

(1)改为(2)改为(3)改为(4)改为31、照下面两句仿写两句话:(4分)如果你是一朵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们带来一份绿色;,;,。

六、作文记忆中,总有一段时光令我们难以忘怀:或轻松愉悦,或焦虑紧张,或幸福甜蜜,或痛苦忧伤……剪一段时光,让它在你的笔下缓缓流淌吧!请以“那一段______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800字。

答案1-12:BBABC BDACA CA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答案:①道歉②明白,懂得③兵法④牵累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0分)答案:①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诗文阅读(1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25~27题。

(9分,每题3分)25、【答案】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对大海的感受。

26、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海人格化了、生命化了。

27、【答案】诗人通过描写对大海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之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8-29题(5分)28、.酒旆,夕阳、两三航(3分)29、.渔人晚归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分)五、语言运用(8分)30、(4分)答案(1)“你”改为“您”;(2)“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改为“我能在你的帮助下学习,深深感谢”;(3)“造诣是那样深厚”改为“水平很高”;(4)“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5)“好好改造”改为“好好学习”。

(任意四点即可)31、照下面两句仿写两句话:(4分)示例:如果你是一片树叶,就给人们带来一份绿阴;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