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特质因素理论、职业性向理论、生涯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特质因素理论一、特质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1909年帕森斯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
职业选择指的是个人在了解认识自己的主观条件与职业需求条件的前提下,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职业需求相匹配,这就是特质因素理论的内涵。
特质因素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其提出的职业选择方法至今仍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二、该理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应用的三个步骤1.进行人员分析,评价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2.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3.人职匹配,个人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借助职业指导者的帮助,选择一项既合适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获得的职业。
三、人职匹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因素匹配(活找人)。
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
2.特性匹配(人找活)。
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第二节职业性向理论一、主要内容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他基于自己对职业性向的测试(VPT)研究,提出了个性—工作适应性理论(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将个人的职业性向划分为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常规型六种;同时,他将职业类型也相应地分为上述六种类型。
(如图所示)图形上连线距离越短,两种类型的职业相关系数就越大,适应程度也就越高。
连线距离为0,换言之,劳动者类型与职业类型高度相关,统一在一个点上(即图中6个角端所示),人职配置最适宜,是最好的职业选择。
除此之外,图中,连线最短、相关系数最高的,当属每种类型劳动者(职业)同其左右相邻的两个类型职业(劳动者)。
例如常规型分别与实际型、事业型;艺术型分别同调研型(学者型)、社会型;其余类推,它们之间连线短,人业相互适应程度高。
连线距离越长,表明两类型人业相关系数越小,相互适应程度越低。
图中,常规型与艺术型,调研型(学者型)与事业型(企业型),实际型与社会型之间的连线最长,人业相互适应程度最低。
图2-1 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二、六种职业性向的含义1.现实型(R):喜欢做使用工具、实物、机器或与物有关的工作。
具有手工、机械、农业、电子方面的技能。
爱好与建筑、维修有关的职业。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2.研究型(I):喜欢各种与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有关的活动,具有极好的数学和科学研究能力。
爱好科学或医生领域里的职业。
生性好奇,勤奋自立。
3.艺术型(A):喜欢不受常规约束,以便利用时间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具有语言、美术、音乐、戏剧、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爱好能发挥创造才能的职业。
天资聪慧,创造性强,不拘小节,自由放任。
4.社会型(S):喜欢参加咨询、培训、教学和各种理解、帮助他人的活动。
具有与他人相处共事的能力。
爱好教师、护士、律师一类的职业。
乐于助人,友好热情。
5.事业型(E):喜欢领导和左右他人。
具有领导能力、说服能力及其他一些与人打交道所必需的重要技能。
爱好商业或与管理人有关的职业。
雄心勃勃,友好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十足。
6.常规型(C):喜欢做系统地整理信息资料一类的事情。
具有办公室工作和数字方面的能力。
爱好记录、整理文件、打字、复印及操作计算机等职业。
尽职尽责,忠实可靠。
三、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第三节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一、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的12个基本主张生涯发展论的理论基础是综合许多流派而建立起来的。
舒伯(Super)根据布尔赫勒(Buehler,1933)的生命周期和列文基斯特(Lavighurst,1953)的发展阶段论,提出职业的发展概念模式,有12个基本主张:◆职业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又不可逆转的过程。
◆职业发展是一种有秩序、且有固定形态、可以预测的过程。
◆职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自我观念在青春期就开始产生和发展,至青春期明朗并于成年期转化为职业概念。
◆自青少年期至成人期,随着时间及年龄的渐长,现实因素如:人格特质及社会因素,对个人职业的选择愈加重要。
◆父母的认同,会影响个人正确角色的发展和各个角色间的一致及协调,以及对职业计划及结果的解释。
◆职业升迁的方向及速度与个人的聪明才智、父母的社会地位、本人的地位需求、价值观、兴趣、人际技巧以及经济社会中的供需情况有关。
◆个人的兴趣、价值现、需求、父母的认同、社会资源的利用、个人的学历以及所处社会的职业结构、趋势、态度等均会影响个人职业的选择。
◆虽然每种职业均有特定要求的能力、兴趣、人格特质、但却颇具弹性,所以允许不同类型的人从事相同的职业,或一个人从事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作。
◆工作满意度视个人能力、兴趣、价值观及人格特质是否能在工作中得到适当发挥而定。
◆工作满意度的程度与个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观念的程度有关。
◆对大部分人而言,工作及职业是个人人生的重心。
虽然对少数人而言,这种机会是不重要的。
二、舒伯的生涯彩虹图舒伯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
他用“生涯彩虹图”来形象地展示人生各个发展阶段和所扮演的主要角色(见图2-2),其生涯发展阶段五个阶段:成长(Growth)、探索(Exploration)、建立(Establishment)、维持(Maintenance)、衰退(Decline),如表2-4所示。
三、舒伯职业生涯五阶段理论第三章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体因素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定义,掌握根据能力差异选择职业的原则了解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职业选择的关系利用随堂测试和计算机测试(霍兰德和北森朗途在线测试)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个体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能力与职业一、能力的定义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个人实际“所能为者”(actual ability),即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其二是指个人将来“可能为者”(potential ability),即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们活动效率的高低。
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能力是职业适应性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制约因素。
我国职业教育奠基者黄炎培先生曾指出:“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当和不相当,相差很大。
用经济的眼光看起来:要是相当,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当,不晓得埋没多少人才。
就个人论起来:相当,不晓得有多少快乐;不相当,不晓得有多少怨苦。
”二、一般能力与职业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一般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都是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心理学中用智商(IQ)来衡量人的智力的高低,通常把人们的智力分为如下层次:表3-1 智力分类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呈常态曲线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推孟指出,智商为100分左右的人约占全部测试者的46%;130分以上的人少于3%;70分以下的也少于3%。
三、特殊能力与职业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从事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特殊能力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
一般认为,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写作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空间判断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表3-2 相应职业对特殊能力的要求四、从能力差异的角度出发,在职业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能力类型与职业相吻合的原则。
人的能力发展方向存在着差异,而职业根据工作的性质、内容、环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对人的能力要求不同,所以在职业安排时应注意能力类型和职业类型的相匹配。
比如,从思维能力来看,有的人擅长于形象思维,这类型人比较适合于从事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如写作、音乐、绘画、雕塑等;有的人擅长于抽象思维,这类型人比较适合于从事哲学、数学、物理等理论性、逻辑思辨性较强的工作;有的人擅长于具体动作思维,这类型人适合于从事动作技能性质的工作,如体操、机械修理等。
第二,能力水平与职业层次相一致的原则。
每一种职业类型由于其承担的责任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职业对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职业安排时,不但要根据员工的能力类型确定职业类型,还要根据每个员工所能达到或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来确定相应的职业层次。
第三,充分发挥优势能力的原则。
每个人的能力系统中有多种类型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能力占优势,有的能力不太突出。
对于职业安排而言,应选择最能发挥其优势能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