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


‚我的爱人是六月里一朵红红 的玫瑰‛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 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 忧愁‛ ‚人比黄花瘦‛
3、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文学语言 — 阻拒性 — 陌生化
(三)四分法
但丁:诗有四种意义—— 字面意义 譬喻意义 道德意义 奥秘意义
(四)五分法
1、语音层:(基本层) 2、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核心层) 3、多重图示化面貌:(小说家的“世界”层面,含若干未定点) 4、再现客体层:(“观点”层面,虚拟世界) 5、形而上性质:(伟大的文学)
——(波兰)英加登 Roman Ingarden《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题材
1.是对素材的改造和升华; 2.作品组成部分,是主客观统一的; 3.合乎逻辑的有机统一整体; 4.能够揭示作品主旨。
2、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的题材
抒情性作品要求:
在有形和有限的生活情状的艺术描 画中,透视出无形和无穷的审美情 怀与内在意蕴。
表现:
1.它不要求有具体细致的生活事件的 描写,一般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 较为完整的人物性格刻画 2.它常表现为对某些生活景象的跳跃 式勾画,而没有相对完整的环境描 写 3.情与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题材。
——《受戒》
二、文学作品的形式
(作品内容
(一)文学语言
1、含义
广义:指在民族共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规范化语言
。包括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等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其他经过 加工的口头语言;
狭义:专指作家用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语言,
即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的 语言。
5、主题的分析
(1)细读全篇,总体把握。
(2)发掘意蕴及思想感情。
(3)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 (4)注意主题的多义性。
6、文学作品的主题与题材的关系:
(1)主题以题材为基础,并在题材的确定和 提炼中形成; (2)主题寓于具体作品的题材之中,通过题 材表现出来; (3)题材由主题来统率、受主题的制约。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
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
语言层面 内容 哲学角度 形式 文本结构 形象层面 审美意蕴层面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
定义: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社会生活 的有机统一。
文学作品的内容
三个方面
题材
主题
情节
(一)题材
1、含义:
广义:现实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某些领域和某些方面,如 城市生活题材,农村生活题材、工业题材、商业题材、 军事题材、历史题材、爱情题材等。
狭义:作家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加工,写进文学作品 用以构成艺术形象、表现主题的一组有机联系的生活材 料。 素材:素材是指作家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尚 未经过集中、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的原始材料。素材 分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两种。
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素材
1.是形成题材的基础; 2.纯客观的,作品之外的; 3.粗糙,零散的; 4.不一定能体现多少社会内涵。
心理描写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 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 的得胜的走了。‛ *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 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 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 事,出了五元钱呢。’‛心理描写
(三)情节
1.含义:①文学作品的情节,又称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 活动及其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演变的历史。 ②情节是显示意义的有因果逻辑关系的一系列事件,是作者从 自己的理解出发对生活事件进行组织的结果,所以它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观念、当然还有艺术技巧。 2.意义: (1)它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2)情节自身的生动和丰富,会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提高作品
2、特点:形象性、情感性、精炼性、音乐性
3、叙事作品的语言构成 (1)叙述人语言
两种表达方式: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2)人物语言 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人物个性特点; ②能揭示人物特定处境下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③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文学作品的结构
遵循原则:
1、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 2、为人物塑造和意境创造服务; 3、遵循和谐统一的规律; 4、服从不同体裁的要求; 5、适应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
开端
1.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气味总是让他想起爱情受阻后的命运。刚一走进 还处在昏暗之中的房间,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就察觉出这种味道。
——《霍乱时期的爱情》 2.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 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 3.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 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 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边城》
3、题材的形成
题材的形成,要受创作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首先,作家只能从他所熟悉的生活中形成题材 。 其次,文学作品题材的形成还受作家世界观的制约。
第三,作家的艺术修养,也是文学作品题材形成的重 要条件。
4、关于题材要注意的问题
(1)反对“题材决定论” (2)提倡“题材多样化”
(二)主题
1、主题的含义:是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或情景
的艺术感染力;
(3)情节可以更好地揭示主题。 3.要求:真实性 新奇性 生动性
国王和王后死了。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伤心而死。
传统小说理论中,情节的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现代小说理论中,情节的构成: 平衡——不平衡——重新平衡——不平衡;
或者
可能性——可能性实现——新的可能性——可能性实现。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 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 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 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 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 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 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 牛头充炭直。
(三)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1、描写
(1)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肖像描写
头发花白,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 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 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 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 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 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 乞丐了。

语言描写
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 了弟兄们的心!‛ ‚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 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 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 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了,洗杀怎得乾净?招安不济事 ,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语言描写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行动描写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 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
自然环境描写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 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 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 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2、叙述(作者以故事讲述人的口吻,对作品中的人物活动、事件
发展、环境变迁等所作的具体说明和交待) 具体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3、抒情 4、议论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问题
“作品”(work)与“文本”(text): 作品——与作者的概念密切相关。 文本——强调其作为语言组织,并突出一种客观性。
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也就是一部作 品题材所蕴含的主要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角度
2、主题界定的两个角度
文学作品自身的角度
文学是一个过程。
3、主题的创造
(1)创造主题的两个阶段: (1)提炼主题:在生活中感悟并形成主题的阶段 (2)表现主题:运用一定艺术手段在作品中表现主题 (2)主题的形成因素: 作家的人生观
作家的生活积累
作家的艺术功力
4、主题和艺术形象
非文学语言产品:
语言-------→意义。 在这种关系中,语言即意义符号。
文学作品:
语言-----→形象------→意义。 在这种关系中,语言是再造符号的材料,形象才 是真正的意义符号。
熟悉的陌生人:
定义:我们把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 这提法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刻地揭示了 典型人物共性同个性的关系。一切典型人物都是 鲜明、独特的个性同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 一。 * ‚这种人物,他是生活中实在有的一位,面熟 得很,我们的熟人们中间就有他的影子,都有一 点像他;但并不是就是他。各人都有点像他,然 而又不全像他;到处都可以碰见他,然而又不能 错认他是谁某。‛ ——茅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