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

第六章文学作品的构成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原理在认识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之前,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些关于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原理。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

如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不是互不相干的两样东西呢?不是,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又对立又统一,(1)首先它们是统一的,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是因为它包括着相应的形式,而形式一定是某种具体事物的形式,只有内容没有形式,或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分别单独存在。

(2)同时它们还存在对立的一面,内容和形式虽然彼此不可割裂地联结为一个统一体,但它们在事物中的关系却有着内在的规定:内容起决定的主导的作用,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

但形式又仅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

这表现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就起严重的阻碍作用。

(3)虽然内容与形式有以上所说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我们还应知道还应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可以成为另一形式的内容。

如生产关系相对生产力是形式,相对上层建筑则是内容。

又如人与服饰的关系,结构和语言是文学的形式但它们又是文学理论的内容。

内容和形式的这种辩证关系,其意义在于,要求人们在观察问题时,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同时也不忽视形式的作用。

由于内容发展以需要,必须及时破除旧形式,创立新形式,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形式。

文学理论所要认识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其互相关系。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构成要素一、文学作品的内容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描写在作品中的所有社会生活现象和作家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总和,或者说,是作家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和主观意图描写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

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现实生活,一方面是作家对这些生活的认识、评价,感情、态度等主观因素。

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一定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统一。

就客观方面的现实生活来说,文学作品的内容只是实际描写在作品中的那一部分有限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作为描写对象的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不论怎样丰富生动,只要没有被写进作品中,就不是文学作品的内容。

就主观因素来说,它是指作品中实际存在的主观意图和态度,这些主观意图可能完全实现了作者原来的主观意图;可能只是部分地实现了作者的原来的主观意图;也可能超过了作者原来的主观意图,即实际表现出来的比作者原先设想的更为丰富和深刻,作品中体现的主观态度,有些是作者自觉意识到的,有些是作者没有自觉意识到但又在作品中实际存在着。

《红楼梦》比作者原来的意图要丰富和深刻。

《阿Q正传》也是如此,鲁迅本人更喜欢的是《》、《孔乙己》、《肥皂》、《离婚》等作品,但《阿Q正传》所体现的深刻意义并不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

《子夜》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只是部分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中所描写的农村生活,在后半部并没有得到继续展开,作者说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半肢瘫痪”的。

因此,我们说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一定的主客观因素的统一,更确切地说是写进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和作品中实际包含的主观态度和意图的结合与统一。

例如《雷雨》描写了周公馆的一系列悲剧,描写了周林园的伪善、卑劣、专横、残忍,描写了一系列人物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虽然作者说他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这样描写是为了诓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作者对他笔下的各个人物的感情态度。

这些是作者所理解和认识并描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不是实际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的客观社会生活,也不是别的作家所理解和认识的社会生活。

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认识,历来有两种错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种倾向是“纯主观”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表现和描写作家的主观意识和内心情感,是作家随心所欲的想象活动,是作家“自我”的表现。

(个别与一般,社会分工),另一种倾向是“纯客观”论,认为作品的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记录,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丝不苟的严格模仿和“照抄”,不参杂有作者的任何主观态度或“偏见”。

前一种倾向排除作品内容中的客观因素,后一种倾向否认作品内容中的主观成分,因而都是片面的。

这些倾向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说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统一,这种说法与我们前面所说的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何不同呢?首先,狭义的文学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或指个别事物的形象,而文学的内容是指作品中客观生活现象和作家主观意图的总和。

其次,广义的文学形象指作品的全部形象体系和整体的生活画面,但其中既包含了内容,也包含了形式,是实际显示出来了的。

作品的内容所说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不包含形式的成份,它是指形式所包含的东西,是指形式负载了什么东西。

因此,文学形象和文学作品的内容这两个概念在最后的表述上存在某些共同之处,但它们的具体内容还是有所不同的。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由题材、主题、情节等要素具体构成,下面我们分别认识文学作品的内容诸要素。

二、文学作品的题材1、素材和题材在讲题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素材这一概念,它与题材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材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而未经加工改造的原始生活材料,包括各种印象、事实、人物、图景等等,也称生活素材。

素材又分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作家亲身经历过、感受过、观察过的具体事件、情感、人物等叫直接素材;作家听到过或通过阅读材料间接了解的故事、人物、及各方面的知识,叫间接素材。

直接素材对作家来说是最可宝贵的,因为经过亲自体验过的生活材料给作家的印象和感受最深切,最具体。

间接素质对作家也非常重要,因为作家的直接经验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他的经历必须要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亲身经历和体验。

因此作家所掌握的更多是间接获得的素材。

然而不管是直接素材还是间接素材,都只是作家在创作活动之前的准备,都不能成为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

如赵树理四三年在山西农村搞土改工作,驻地村里有一个十九岁的漂亮小伙子,不满意家里给他收养的七岁的童养媳,而跟村里的一个漂亮姑娘恋爱。

村长的儿子和青救会的秘书也同时看上这位姑娘,被姑娘拒绝,于是他们就迁怒于小伙子,经常找他的岔子,后来又纠集另外两位村干部,暗地里开斗争会,以腐化罪名逼他认错,并屈打致死。

这就是《小二黑结婚》的原始素材。

题材是作者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经过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后,写进作品中去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首先题材是已经写进作品中的生活材料,没有写进作品中的不能叫题材;这组生活材料不是直接从生活中搬来的,而是对生活素材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后才写进作品中的;而这种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工作又不是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来进行的。

简单地说,题材就是作品中所描写的能够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社会生活现象。

如越树理得到我们上述的那些素材后,想把它写成故事,但又感到这个材料不够满意,于是就进行了一系列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工作。

把那个俊小伙子塑造成男主人公小二黑,漂亮姑娘塑造成女主人公小芹,把小伙子的父亲和越树理自己的父亲塑造成二诸葛,把在别村看到的装神弄鬼勾引男人的神婆子写成三仙姑,把几个合伙打死人的村干部写成恶霸金旺兄弟,把以小伙子的死告终的悲剧,改成男女主人公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而幸福结合。

当时土改时新政权刚建立,农民还没有真正当家作主,许多地方还是流氓分子掌权,于是作者又特别突出了新生政权在斗争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作品描写和歌颂了翻身农民对封建意识和恶霸势力的斗争和胜利,歌颂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由以上所讲可知,题材与素材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素材,了解题材与素材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明确地理解和认识什么是题材。

题材与素材的区别在于:素材是粗糙的,原始形态的生活材料,题材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改造,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素材存在于作家以记忆仓库或笔记本中,题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构成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者的联系在于:素材是题材的来源和基础,为题材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提供了前提条件;题材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升华的结果。

文学作品的题材,还有一种广义的解释,这是就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而言。

这种广义的解释,主要是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类别、范围和性质来区分的。

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是就作品描写的范围而言;历史题材、现代题材、当代题材,是从历史时期这一方面来区分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知识分子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等是就描写对象这一方面而言;革命斗争题材、爱情题材等,是就生活现象的性质而言。

从广义上所说的题材更多地用于文学评论,一方面有利于对众多作品进行宏观分类和把握,一方面也有利于发现和总结表现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的优劣得失。

从狭义上说的题材更多地用于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以便于说明原始生活素材是怎样经过作家加工改造而成为作品的题材。

题材是由一定的因素构成的。

抒情性作品的题材比较单纯,作者往往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和自然景物,来表现情感、意趣和思想,因此情与景这两方面就构成了作品的题材,有些作品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些思想感情就是作品的题材。

叙事性作品的题材,一般由人物、环境、事件构成。

因为叙事性作品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而人物又必然生活一定的环境中,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行动就构成了一系列的事件。

所以人物、环境、事件就被称为叙事性作品的“题材三要素”。

2、题材的形成题材的形成,一方面要受到作家生活实践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受到作家世界观的制约。

(1)题材与作家的生活实践作家的创作总是以自已的生活经验和素材积累为基础,总是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生活材料去进行创作。

鲁迅的小说大多数取材于农民和知识分子,这是与他的生活实践有关的,他少年时期接近过农民,成年以后又置身于知识分子中间,对这些方面的生活最为熟悉,感受最深。

他也曾打算写一部以红军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由于不熟悉这方面的生活,终于未能如愿。

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老舍,写起北京的市民生活来得心应手。

农民出身的作家赵树理,他的作品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地道的山西农村风味,而超出他生活实践以外的题材,他则很少涉猎。

茅盾之所以称自己的《子夜》为“半肢瘫痪”,是因为他不熟悉农村生活,因此作品中有关农村的生活只写了一章,此后这条线索就再没有得到发展。

(2)题材与作家的世界观题材的选择和形成,还要受到作家的立场和世界观的制约。

在作家所熟悉的生活中,可以作为创作材料的东西是很多的,但他并不是把什么都写进作品中,而要进行一番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作家选择什么,舍弃什么,集中什么,突出什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一定的世界观的制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