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7例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127例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127例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发表时间:2013-08-19T17:04:02.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玛丽亚•哈山吐热古丽马衣拉[导读] 继发感染性: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玛丽亚•哈山吐热古丽马衣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超声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179-02
【关键词】肝包虫病超声诊断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为动物源性疾病。

人体肝包虫病包括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及泡状棘球蚴病,以前者多见,后者较少见。

包虫病在我国多见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牧区,其他地区也散在发现。

本文就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对127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本病的超声图特征及分类。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67例,女60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60岁。

其中哈萨克族46例,维吾尔族38例,蒙古族43例。

除少数几例无症状,因其他原因来医院检查行常规B超后发现包虫病外,其余大部分病人因感腹胀、腹部隐痛,或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包虫病前来我院进一步确诊,其中49例有黄疸、消瘦症。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本组90例患者做了包虫病皮内试。

1.2仪器与方法使用GE公司的LOGIQ500彩超超声诊断仪及飞利浦公司HDI4000彩超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MHz,空腹肝区常规检查,发现细粒棘蚴病灶后,注意观察位置,大小,数目,形态,包膜,内部回声的声像图改变,结合病理及临床症状、体征、牧区生活史,COSOM试验、包虫病快速诊断试验,对肝细粒棘球蚴病进行分析、分型。

2 结果
本组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127例包虫病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

3 讨论
肝包虫病是牧区多发病、常见病。

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另一种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泡型包虫病。

后者仅占1%~2%。

本病的诊断主要找它的流行病史,免疫学诊断、超声诊断、X线诊断、CT诊断、磁共振诊断,其中超声诊断方法因快速、简单、准确率高、敏感性高、价格偏低等优点,被临床医师定为包虫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超声表现:根据细粒棘球蚴病形态学、病理、临床过程,我们把它分为以下几种:
(1)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

由于包虫车内充满水样液,实时线阵或扇形扫描均呈现无回声的圆形或椭圆形孤立的液性暗区,包虫囊肿光滑肥厚的囊壁与肝的密度产生明显的声阻抗差,形成阴亮的界限。

在较大的包虫囊,其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并存在一些液体,故可见细小暗带界面,衬托出“双壁征”这是本病特征性的声像图。

超声束通过包虫囊液产生声能增加内收,出现包虫囊壁增强效应,探头震动包虫囊肿时在囊肿后方见浮动的细小光点系沉积在包虫囊下方的原头节被泛起动的光点,称为“囊沙”。

(2)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囊所致。

囊肿大小、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3)子囊型:为含子囊包虫。

在母囊暗区内有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小球形暗区光环,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

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4)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

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5)钙化型:病程较久的包虫,外囊壁增厚粗糙,并有钙沉着,超声表现为囊壁上斑点状强回声,如部分钙化声像图呈弓形强回声光带;若囊壁完全钙化时,声像图呈蛋壳样改变,并见明显的侧壁声影,囊内呈不均质中低回声及无回声,并可为点状,斑片状,点片状交错在一起的不规则强回声。

上述这种钙化程度越重,囊肿后方声影就越明显,也表明原头蚴多已衰亡坏死。

(6)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

但囊肿仍呈球形,囊壁增厚,边界粗糙厚薄不均,囊液吸收减少成糊状或干酪样,囊内显示回声强弱不均匀的实性光团,典型的改变呈肠回状,系囊吸收的母囊塌叠及子囊变性坏死形成实性物质,病灶近似良性肿瘤的声像。

(7)继发感染性: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8)破裂性: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

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①包虫在外囊内破裂:包虫由外壳壁脱落,囊壁塌瘪,收缩内陷,卷曲皱褶,漂游于囊液中,在液性暗区内显示弓形叠的条索状强回声,变动体位时可见该光带漂动变形。

②肝包虫破入腹腔:系包虫内、外囊破裂囊液溢入腹腔。

声像图表现为塌陷包虫囊肿,囊液减少,脱落的内囊回声光带随呼吸上下移动,腹腔检测出积液回声。

③肝包虫破入胸腔:系肝顶部包虫通过膈肌破入胸腔,超声可显示肝顶部包虫与膈肌破口处,并可见胸腔积液,如内囊破入胸腔,同时可显示漂游的内囊回声随呼吸运动移动,称为“水上浮征”。

若含在子囊,可出现小光环或条索状回声。

④肝包虫破入胆道:囊液漏入胆道,包虫囊肿张力减小囊肿缩小变为不规则的椭圆形,不仅可在暗区内显示包虫破裂的征象,而且可探查到包虫囊与相应的瘘口。

若小子囊及包虫碎片入总胆管,产生阻塞时,可探出总胆管扩张,其内含小光环条索状及絮状回声。

总之,超声检查肝细粒蚴球病有一定的特异性,敏感性高,可以很好显示肝包虫病病灶,对肝包虫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温浩,栾梅香,杨文光,李俊,邱杰.肝包虫病的标准化分型及临床意义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阿尔新,叶尔江等.包虫病快速诊断试验试剂盒与影像学诊断对比研究.腹部外科杂志,2005,18(5):304-305.
[3]姚云清,刘约翰,王小根.肝泡球蚴病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6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