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二元二元相图
wB RB wA wB RA RBxA =来自100%xB =
100%
5.1.3. 相图的建立
5.1. 基本概念
5.1.3 相图的建立 可以从理论和实验两条途径获得相图 实验:测临界点 理论:热力学函数计算
测定临界点的方法:热分析、X射线、电阻法、 金相分析法、热膨胀、磁性方法等 原理:材料在到达临界点时,相关的性能或参数 有一个突变,通过测突变点来确定临界点。
5.3 共晶相图
2. 共晶成分( 61.9wt.% Sn) 在T=183oC时发生共晶转变 LE M + b N
合金中各相的相对百 分数:
% =
EN = 45.4% MN
b% =
ME = 54.6% MN
5.3.4 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L
L
b
b
共晶组织中的II、bII,不容易在金相中被辨认
5.2
匀晶相图
5.2.3 非平衡匀晶转变
总的特点:成分不均匀 固相线偏离 易形成枝晶偏析
5.2 .3 非平衡转变
5.2
匀晶相图
1260
1240 1220 1205
固相线偏离
5.2 .3 非平衡转变
5.2
匀晶相图
先凝固的部分富Ni,不易侵蚀,呈现亮白色,成为枝干. 后凝固的部分富Cu,易被侵蚀,呈现暗黑色,分布于枝间.
第五章-I
二元相图
Binary Phase Diagram
T
米
水
基本概念- 相律、成分表示方法、相图测定、杠杆定理
匀晶
形成化合物的相图 共晶型
二 元 相 图
典型的 二元相图
共晶 包晶
包晶型
具有固态相变 两相平衡转变
其它类型的 二元相图
相图的热力学基础- G-X曲线、公切线法则、 G-x曲线推测相图、相图的几何规律 根据相图判断性能、实例分析, Fe-C相图
相区:
包晶反应线
PDC
单相区 L
b
两相区 L+
L+b
+b
三相区 L + + b
5.4.1 相图分析
5.4 包晶相图
3. 包晶相图与共晶相图的区别 共晶:一个反应相,两个生成相; 包晶:两个反应相,一个生成相 共晶反应后液相消失,包晶反应后液相可能还存在 共晶相图的液相点在水平线中间,包晶则在一端 共晶反应产物是两相混合物,包晶则是单一固相
5.3.5 非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2) 由于偏析引起的亚共晶
成分在非共晶区,但由于冷却速度快,引起偏析,致使 冷却到共晶温度时,凝固过程未结束,出现共晶组织.
5.3.5 非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离异共晶 (divorced eutectic)
如果亚(过)共晶组织中共晶的分数很小,共晶组织中一相会与 先共晶相连在一起,此时称之为离异共晶。
5.1.3. 相图的建立
5.1. 基本概念
例:用热分析方法测定相图
5.1.4
相图的使用
5.1. 基本概念
5.1.4
相图的使用
5.1. 基本概念
5.1.4 相图的使用 以Al2O3-ZrO3为例说明相图的使用
表象点 相图中的任意点
表征:材料的成分、温度、所在的 相区,即表征不同成分材料在不同温 度下的的状态,故又称之为状态图。
5.3.4 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L L L b bb
5.3 共晶相图
亚共晶组织
过共晶组织
5.3.4 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5.先结晶相的百分数 例:30%Sn 合金
61.9 30 % = 100 % = 74.4% 61.9 19
5.4
包晶(peritectic)相图
5.4 包晶相图
5.4.1 相图分析
1. 特征 a.两组元固态不完全固溶 b.含包晶反应 L+=b
从液相中结晶出来,又和液相合成b 典型相图: Pt-Ag、 Ag-Sn、 Cu-Sn、 Cu-Zn
b
5.4.1 相图分析
5.4 包晶相图
2. 相图分析
点: 组元熔点 A B, 包晶点 D, 包晶反应时各相成分点 P C 线: 液相线 AC BC 固相线 AP DB 溶解度曲线 PE DF
30 19 ( b )% = 100 % = 25.6% 61.9 19
5.3.5 非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5.3.5 非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1) 伪共晶 (coupled zone) 成分偏离共晶成分时却得到100%的共晶组织
伪共晶区
形成原因 凝固时有过冷度 此时液相相对于 和b都饱和,所以同时结晶出两相
此图反映了: 在确定的温度和压 下H2O的相组成, 温度和压力变化时 相组成的变化。 若压强不变,相图是一 条直线。
5.1.2
相图的表示方法
1. 基本概念
例二: 纯铁的相图―反映固态下的相转变
反映纯铁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发生的相转变
5.1.2
相图的表示方法
1. 基本概念
例三:石英的相图 陶瓷晶体的同质异构 转变比金属晶体多。 如:石英在平衡转变时 可能出现 -石英、 b-石英、 b-鳞石英、 b-方石英 等同质异构体。
5.4 包晶相图
包晶反应前两相的相对百分数:
DP L% = 100% PC 42.4 10.5 = 100% = 57.3% 66.3 10.5
DC % = 100% PC 66.3 42.4 = 100% = 42.7% 66.3 10.5
5.4.2 平衡凝固及组织 2. 非标准包晶成分 合金 II
5.1.2
相图的表示方法
5.1. 基本概念
2. 二元系的相图
1) 二元系的自由度 根据相律:f = c-p+2,一般情况下 DP=0
f = c-p + 1 = 3-P
系统最大的自由度是2(单相平衡) 分别是: T (温度) W (一个组元的浓度) 二元相图中,横坐标是成分(组元浓度), 纵坐标是温度
相图:反映组织(相组成)和系统参数之间关系 的一种工具 若DP=0, 最多只能两相平衡, 1. 单元系的相图 相图为直线 对于单元系,若DP≠0,则:
f=c-p+2=3-p, 最多可出现三相平衡。 若DP≠0, 横坐标:温度 纵坐标:压力(强)
5.1.2
相图的表示方法
5.1. 基本概念
例一:水的相图:
5.3
共晶相图
固溶体的铸造性能(流动性)一般都比 共晶合金差。
?
5.3 .1 相图分析
5.3
共晶相图
5.3
共晶相图(eutectic phase diagram)
大多数二元系液态下完全互溶,固态下有限互溶, 形成的相图有共晶、包晶等。
5.3 .1 相图分析
线: 点:
5.3 共晶相图 液相线 tAE tBE , 固相线 tAM tBN 溶解度曲线 MF NG, 共晶线MEN
枝 晶 偏 析
均 匀 化 退 火
5.2 .4 具有极大和极小点的匀晶相图
5.2
匀晶相图
5.2.4 具有极大和极小点的匀晶相图
有些匀晶相图具有成分的极大或极小点 凝固时这个成分的材料液固相成分相同,此时少一个自由度。 f=C-P
5.3
共晶相图
Pb
无铅焊料的成分多为共晶或近共晶。
?
如Sn-0.7Cu、Sn-3.5Ag、Sn-3.8Ag-0.7Cu、Sn-9Zn等
如珠光体、莱氏体、魏氏组织等
5.1.1
相平衡和相率
5.1. 基本概念
5.1 基本概念
5.1.1 相平衡和相律 1. 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
各组元在各相中的化学势相等
在c个组元组成的系统中若有个相, 则:
m1=m1b=m1=....=m1 m2=m2b=m2=....=m2 .......... mc=mcb=mc=......=mc
5.1.2
相图的表示方法
1. 基本概念
2) 成分表示法 组元浓度的表示方法: 质量百分数 wA wB 摩尔百分数 xA xB 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设组元的原子量分别位:RA、RB,
RA x A wA = 100% RA x A RB xB
wA RA wA wB RA RB
RB xB wB = 100% RA x A RB xB
5.3.5 非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b. 伪共晶区的形状和位置
对称型 非对称型
非对称的原因
两相的熔点不同
伪共晶区偏向于高熔点组元,这是因为此时共晶点偏 向于低熔点组元,共晶成分和低熔点相接近,低熔点 相容易先生成。
5.3.5 非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C、共晶成分的亚共晶
伪共晶的另一种形式
tA tB E M
N
F
G
相区: 单相区: L, , b;两相区: L+, L+b, +b 三相区:L++b 自由度:f=C-P+1=3-3=0
共晶 亚共晶 过共晶
5.3.2、相图的基本特征
5.3 共晶相图
5.3.2、相图的基本特征
1) 存在共晶反应 L + b 2) 共晶点是二元系最低的凝固点 3) 三相区是水平线, 其两侧是两个两相区, 两端点是生成相的成分点
5.3.4 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5.3.4 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5.3 共晶相图
3. 亚共晶材料
液相中先生成 平衡反应后继续 冷却时析出bII 4. 过共晶材料 液相中先生成b 平衡反应后继续 冷却时析出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