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以2013年昆明安宁PX项目事件为例摘要:政府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是政府形象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向前发展,却存在着一些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象,部分公众不相信政府,这是一个严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应该主动维护和提高其公信力,本着以人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制定实施建立健全资信系统,发展电子政务;同时,公众应该尽可能的相信和支持政府,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做一个理性爱国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信用公共权力公共利益政府形象安宁PX项目政府公信力的含义政府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会公众)。
它包含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
其中,政府信用包括三个方面:决策信用,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公开和民主,出台的政策能否体现出连续性。
行为信用,也即政府行政过程中严格依法律规定行使其管理职权,不越位、不出位,不乱行使职权;程序信用,即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公开,严格按法定程序实施,便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政府信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如民众信赖政府和政府的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执行能获得民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民众支持、拥护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及民众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等。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行使公共权力,政府应该是负责任的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透明的的政府。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在安宁PX项目事件当中,为何政府要在该项目曝光之后才才公开此项目的有关信息?又为什么要在该项目已经尘埃落定之后才来征求公民的意见?而不是先征求公民的意见在上马。
那如果该项目没有曝光,政府是不是就不公开此项目,直到此项目建成后才为人们所知晓。
这里所反映的是政府决策信用的问题,政府决策过程没有公开透明,更没有公民的参与。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是为公众的公共利益而服务的,应该充分征求公民的意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
在这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期间,政府为何要实行“购买口罩”和“打字复印”实名登记?难道我们的政府黔驴技穷,沦为要采用这种不科学的手段来监督公民。
我们都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政府应该充分听取民众意见,而不是压制。
这一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政府对公民的不信任,其根本是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政府通过各种不合理的手段来监督公民,其背后体现的是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在此事件当中,面对昆明市公民的抗议,昆明市市长李文荣承诺:“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市人民政府就决定不上”。
为何政府表面上说听取民意,却又言行不一,前后不一致,这让民众如何信任我们的政府?政府的形象何在?政府应该是坚守信用的政府,而不能够失信于民。
在此事件当中,可能政府担心公民的过度参与会影响政策的合理性,纵使该项目是利大于弊,民众能够得到巨大的公共利益,但由于民众缺乏科学的认知能力而表示抗议反对,可是政府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是不恰当的、不科学的。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甚至是骂政府;二是政府不信任公众,以致采取不合理的方式来压制公众,以及政府信用的丧失,政府缺乏决策信用等,这是最主要的方面。
三、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不仅仅是在安宁PX项目事件中,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的人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党,甚至是骂政府、骂我们的党,这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所导致的。
政府公信力的主体包括信用方和信任方,政府公信力是连接政府和公民的桥梁,我觉着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政府对公众的信用方面1、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公众掌握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多和提高,同时对这些关乎公共利益问题的大事甚为关注,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
政府却无视民众要求公开、透明的知情诉求,采取隐瞒和甚至欺骗手段,造成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这一点在安宁PX项目事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整个政府决策的过程中,缺乏决策信用,决策过程没有公开透明。
2、政府失信于民。
政府信用的衡量也包括三个标准:一是名实一致,即政府职能、权力、责任一致,这是体现政府信用的重要基础;二是言行一致,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政令与行动一致,不弄虚作假,不言而无信,不禁而不止;三是前后一致,即不渝初衷,信守诺言,而不是无端变换,朝令夕改。
在此事件中,政府言而无信,前后不一致。
3、政府不恰当的监督方式当政府的决策受到公众质疑甚至反对时,应该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向民众解释清楚。
在此事件中,政府面对公众的抗议、游行,没有正确处理好。
采取“购买口罩”和“打字复印”实名登记的方式来监控公众的行为极为不恰当,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4、决策过程缺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体现的是公众的公公共利益,应该让民众参与进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尊重民意。
同时,公民适度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公共政策充分体现民众的意志和利益。
而此事件是在决策之后公民才知晓相关信息。
5、对政府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监督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如听证制度的形式化,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在此事件中,虽然政府也举办听证会,但是未起到监督作用。
(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方面从公众的角度讲,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一方面建立在政府是否为民服务的相关政策上,另一方面受公民自身因素的限制和制约。
由于公民受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政府的政策缺乏科学的认识或者是误解,这也将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在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好多事情我们根本不了解,却妄加评论和否定,作为公众,应该深入了解相关政策的详细内容,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科学、理性地对待政府的决策。
四、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掌握着巨大的公共权力,维护政府公信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影响甚至是制约着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从而影响着公共利益的维护。
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在公共危机中,能够转换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能够充分调动民众的力量。
试想,我们如果对于一个人失去了信任,或者是我们失信于人或是什么样的结果。
我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关乎国家的兴衰大事,维护和保证政府公信力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维护和保证政府公信力有利于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公共政策充分体现公共利益,能够加强政府同公民、社会的合作互信,同时也能够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建设和维护政府公信力的措施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
因此,建设和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
(一)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政府决策要有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要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要科学、公开和民主。
并且要及时公开决策的相关信息,让民众有所了解。
政府的行政方式要科学合理,要依法行政。
(二)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
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
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三)、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只有政府做到诚信行政,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建设公信政府才能成为可能。
政府的各级干部应在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自身的言行对于社会信用、政府信用和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做到谨言镇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
要克服短期行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保护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通过严格守法、守德,维护政府信用,维护政府形象,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在信用建设方面的组织、宜传和带动作用,打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信政府,实现建设公信政府的目标。
(四)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制定实施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约机制、深化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相关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有章可循的前提。
现行的公共管理体制未能从制度层面有效地落实政府对公众的责任,以及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制约能力,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制止的重要原因。
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信任。
并且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现代政府理念,加快行政文化的现代转型。
国家相关法制的欠缺,导致政府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把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放在重要位置。
(五)建立双向沟通模式,深入群众政府需要从改变现状出发,转变错误的观念,积极发挥广泛社会资源的优势,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通过良好的沟通取得公众的信任。
及时适当的发布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 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预警和良性的导向作用,平息市民恐慌,稳定社会秩序。
而且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作用以强化政府公信力。
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大众媒体的正确的报道,引导舆论,有利于控制局势,同时,大众媒体可以跟踪报道事件的最新状况,抓住这一有力工具,对政府解决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建立健全资信系统,发展电子政务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政府要健全资信系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资信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