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生学第一章

优生学第一章


• 有与人工授精相似的心理、社会、道德、法律等
方面的问题。
5.克隆技术 :无性繁殖的意思。即由单个生 物体不经过授精过程而直接繁殖后代。它 是将健康个体体细胞核移植给母体的去核 卵子中,形成一个新的细胞,将这个新细 胞进行培养,形成克隆胚,然后将该胚植 入到代孕妈妈的子宫内,经过一段时间的 怀孕后,产下和原健康个体完全一样的个 体。
(5)无性传播疾病
(6)精液化验符合标准
• 目前精子库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有病者
(2)男方无精或少精者
(3)男性在进行某些手术之前
(4)专门收集体格健壮、高智商者的精子
(5)用:即将男子的精液用人工注射的 方法注入妇女生殖道,达到受精的目的。
再将胚胎送入未来母亲的子宫内着床,发育成胎
儿。 • 实际上是指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
• 试管婴儿适用于以下情况:
(1)女方因输卵管不通而不育;
(2)女方有精子抗体而不育;
(3)女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 (4)夫妇一方或双方有遗传病;
• 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于英国;
• 1988年我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 克隆羊多利( 1996年7月5日—2003年2月14日) 的诞生过程 : • 从一只成年绵羊身上提取体细胞,然后把这个体 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另一只绵羊的卵细胞之中,而 这个卵细胞已经抽去了细胞核,最终新合成的卵 细胞在第三只绵羊的子宫内发育形成了多利羊。 从理论上而言,多利继承了提供体细胞的那只绵 羊的遗传特征。培育多利羊的技术,已经成为如 今培育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标准过程
• 可采用丈夫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 用供精者的精液授精,主要用于以下几种
情况: (1)丈夫有染色体异常,或存在Rh血型不 合的问题 (2)丈夫为无精或严重少精者,久治不愈 (3)丈夫由于性功能障碍,无法得到其精子
• 人工授精涉及到社会、伦理、法律、道德等问题: • 严格掌握人工授精的适应症以及供精者的必备条 件,不得滥用;
义者的一些伪科学谬论; • 把优生学和法西斯暴行区分开
2.现代遗传学与新优生学
• 1949年确定DNA是遗传物质
• 1953年沃森和克瑞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
模型
• 1956年证明人类染色体为2n=46条
• 1968年发现测定羊水中酶的活性,可诊断
先天性代谢缺陷
• 1972年测定羊水中甲胎蛋白酶可诊断无脑
(二)负优生学 依然是优生学的主要目标。措施有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 负优生学的四个研究领域: • 基础优生学 它是从生物学和基础医学方面 来研究优生的,主要是探索导致出生缺陷 的遗传因素、发病机制、防治方法和检测 手段。
• 社会优生学 是从社会科学和社会生产方面 对优生的研究,其目的是推动和实现优生。 包括优生立法、贯彻优生政策、开展优生 运动。 • 临床优生学 主要是从临床医学角度对优生 措施的研究。早期用于优生的医疗措施有 婚前检查、围生期保健、绝育术、人工流 产术及避孕方法。 • 环境优生学 主要研究环境与优生的关系, 通过环境污染的治理,防止有害因素对人 类健康的影响。
• 冯琴,曾祖父扬,有八子,兄弟形皆伟壮, 唯琴祖父偃长不满七尺,常自耻短陋,恐 子孙似也,乃为子伉娶长妻,伉生琴,长 八尺三寸 。 ——后汉书56卷《冯琴传》
2.国外古代的优生思想 • 古希腊柏拉图主张应对婚姻关系进行控制, 以多生育体格健壮的后代;提出生育年龄 对后代的影响 • 亚里士多德也主张政府应干预婚姻制度, 反对早婚,认为早婚所生婴儿发育不良, 他还强调孕期保健。
第三节 优生学的发展简史和 我国的优生工作
一、优生学的发展简史 (一)优生学的前科学阶段(从远古到19世 纪80年代) 特点:优生学作为科学尚未提出,但有重要
的优生实践,并不断涌现出优生思想
1.我国古代的优生思想 •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左传》 • 凡妇人受妊之后,常令乐忌忘忧,运动气血,安 养胎儿。早当绝其嗜欲,调节饮食,内远七情, 外避六淫,心宜静,而不宜躁,动而不宜逸,味 宜平而不宜热,食宜暖而不宜寒,……既无胎漏、 胎动下血、子肿、子痛等证及横产、逆产、胎死 腹中之患。降生之后又无胎热、胎寒、胎肥、胎 怯、胎惊、胎黄诸般胎毒,先正胎教,宜尊行之 ——《大生要旨》
(1822——1911)
认为优生学是“研究在社会控制下能改善或 削弱后代种族(遗传)素质的动因 。” “人类追求自身完美这一崇高目标的化身”,
“种族主义者和法西斯蒂的精神领袖和鼻祖”
• 他通过谱系调查,论证了遗传因素与个体差 异的关系。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普通能力和 特殊能力主张的人。他在调查了1768-1868 年这 100 年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和 科学家共 977 名获得智力成熟的人的家谱后 发现,其中有 89 个父亲、129 个儿子、114 个兄弟,共 332 名杰出人士。而在一般老百 姓中每4000 人才产生一名杰出人士。因此 他认为普通能力是遗传的。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 儿在胎,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 皆未成定,故自初论于将产,饮食居处皆 有禁忌。 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 妊娠三月,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 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庶来清静,生子皆良 《要方》还强调“大风大雨,大寒大暑,阴晦日 月蚀,皆不可交接,所生男女痴聋,四体不完矣”
遗传与优 生 学基础
课程要求
• 1.课程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
遗传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明确影响优生的其他因
素如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孕产期保健对优生
的重要意义,使我国“少生、优生、优教”的计
划生育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课程计划: 课堂教学28学时 社会调查2学时 期终考查2学时
3.主要参考书目
二、正优生学和负优生学 •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斯特恩 (C.Stern,1902—1982)为代表的优生学家提 出了优生学可分为进取性优生学和预防性 优生学的观点。 • 正优生学是指研究怎样增加体力和智力上 优秀个体的繁衍,从而提高人类群体中良 好基因的频率,提高有利表型产生,使在 遗传上理想的优秀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 和措施大量繁殖,从而优化社会人口。
①丁显平编著 ,人类遗传与优生,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年版 ②王雁著,优生优育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李增庆主编,优生优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杨克敌主编,环境优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⑤万钫著《优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⑥张飞雄主编,普通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 人工授精后出生的子女社会法律地位问题;
• 有关资料的科学管理问题;
• 人工授精女方必备的条件如下:
(1)月经周期规则,有正常的卵子排出
(2)输卵管通畅
(3)子宫无肿瘤或炎症
4.试管婴儿:所谓的试管婴儿并非婴儿在试管中长
大,而是将精子和卵子主要放在试管内或培养皿
中,培育70小时左右,使卵授精并发育成胚胎,
• 负优生学是研究如何使人类健康的遗传, 减少以至消除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患儿出生。 正优生学 负优生学 优质的扩展 劣质的根除。
(一)正优生学采取的主要措施 1.提倡优选生育 多的后代,某些国家已在优生法中加以规定。 • 新加坡1984年开始实行新措施,鼓励大专毕业 的父母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这些孩子有进 重点学校的优先权。6月10日又规定;文化程 度低收入少的30岁以下妇女,在有1-2个孩子 后做绝育,可奖励10000新元,公立医院对生 第3胎的产妇,增收分娩费。
• 亚里斯多德主张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渡增长。 男女应在精力最旺盛的年龄结婚、生育子女,以 保证下一代的健康。孕妇应自己保重,应当从事 运动、吃富于营养的食物,保证心理的安静。婴 儿出生以后,应吃含乳分最高的食物,应有适合 于年龄的运动,在幼年时习惯于寒冷,但这种锻 炼应是渐进的。在5岁以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 业或工作,以免妨碍其发育。游戏是有益的,但 应避免鄙俗的游戏。对神化故事要加以选择,其 中大部分应是他们将来要认真从事的事业的模仿。 应注意儿童语言的纯洁,防止下流的语言,不要 让儿童接触不健康的演出。
3.优生学科学成分的发展
• 逐渐搞清近亲结婚的危害 • 绝育术出现,并成为一项优生措施 • 优生和计划生育相结合 • 生殖细胞的冷冻和储存、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 • 人工流产术的发展
(三)优生学的科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持 续到现在及未来) 1.种族主义伪科学的清除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认清了种族主
• 二十世纪头四分之一,出现了国际性的优生运动 (1)1905年在德国建立“国际民族卫生学会”— 第一个国际性优生学组织 (2)1910年在纽约冷泉港建立“优生学记录馆” (3)1907年,美国印第安纳洲颁布了世界历史上 第一部有关优生的立法 (4)1912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国际优生会议, 成立了“国际永久优生委员会”
儿、脊柱裂等先天神经管畸形
• 新优生学:人们把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
选择性流产称为新优生学
二、我国的优生工作 优生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的,其早期代表 人物是潘光旦先生。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包含着优生、优育一系列工作要做。 我们提倡优生优育,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使我们的下一代,无论在德智体哪一方面都能够 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建设四化的有用人才,使 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陈慕华
2.精子库:是用于储存精子备以待用的一套 设施,也是一种精液冷冻的新技术。
• 1954年用干冰储存精子
• 1963年用液氮超低温冷冻储存精子
• 1983年我国首例用冷冻精子进行人工授精 获得成功
• 供精者必备的条件:
(1)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2)无遗传疾病
(3)家族中无多基因遗传病患者
(4)年龄小于50岁,曾生育过健康子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