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生学的新时代

优生学的新时代

龙源期刊网
优生学的新时代
作者:袁越
来源:《大众健康》2019年第02期
去年年底,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让“基因编辑”这个词火了一把。

这项技术的本意是想在婴儿出生前对他们的基因进行优化,听起来很像“优生优育”。

年纪大一点的中国人肯定都记得这个口号,当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是一并被提出来的一项辅助政策,大概意思是说,既然每对夫妇只允许生一个孩子,那就一定要保证质量。

这个政策在国外被称为优生学(Eugenics),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词,原因是当年纳粹德国打着优生学的旗号对犹太人实施了种群灭绝政策,犯下了反人类的罪行。

因为这个缘故,优生学这个概念在西方学术界是个禁区,提都不能提。

不过,咱们的优生优育政策只是教育那些正在备孕的父母们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吸烟少喝酒不挑食之类的,和西方的优生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最早提出优生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时间是1883年。

提起高尔顿,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提起他表哥查尔斯?达尔文,大家应该就都知
道了。

也许是因为这位著名表哥的缘故,高尔顿一直非常关注人类遗传学研究,提出可以借助遗传学来提高人口素质。

这个想法的初衷应该说是好的,但当年的遗传学研究水平还很低,人们误以为有问题的父母一定会生出有问题的孩子,这显然是不对的。

更糟的是,当年的优生学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智商和道德这些很复杂的人类行为上,得出的结论更是错的离谱。

比如说,如果父母是小偷强盗,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变成小偷强盗的概率确实比其他人高,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成长环境和后天教育,和遗传无关。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当年的优生学倡导者并不具备筛选或者修改基因的能力,于是他们只能一刀切,干脆剥夺那些“有问题”的人的生育权。

20世纪初期,美国很多州都通过了相关法律,允许州政府给一些“不适合当父母”的人提前实施绝育手术,这项政策很容易被滥用,导致了一系列无法控制的后果。

二战的结束宣告了这些歧视政策的终结,优生学也和法西斯主义一样成了过街老鼠,没人敢提了。

但是,有人把罪名安到了科学家们的头上,认为高尔顿应该为纳粹暴行负责,这就不对了。

事实上,最早反对优生学的正是科学家群体,尤其是当研究果蝇的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发现了遗传的复杂性之后,反对的声音这才变得有理有据。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科学和政治不一样的地方:科学有很强的自我纠错机制,政治则要弱得多,政治上的纠错往往需要让一代人吃尽了苦头才能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