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 积累文言知识;3.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讫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作者介绍: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4.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二是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字词汇总字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陪(bèi)邻阙(quē)秦逢(páng)孙杞(qǐ)子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旧时俗称仪仗)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4)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离开所在的地方,往别处去)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一词多义1)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2)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4)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2)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3)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
)4)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重点句式1)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
(介词结构后置句,)3)省略句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文章记述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退军。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君撤走围郑的军队,并派兵保护郑国。
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了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把握重点“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什么称“晋侯”“秦伯”而不称“晋文公”“秦穆公”?明确:用周天子时的封号,表明孔子欲借《春秋》以正名,恢复周礼。
为什么“晋侯”之名在“秦伯”之前?明确:春秋时期按照爵位高低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以其无礼于晋”,反映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
明确:春秋无义战,但却重视师出有名。
怎么无礼?第一个理由: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
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
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
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到了郑国,郑国的国君认为重耳在外边流浪了这么些年,一定是个没出息的人,理也不理他。
第二个理由:郑国“且贰于楚”,郑国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国借着这两个理由出兵郑国。
本可以派军出征,为什么对一个小国却要“御驾亲征”?明确:晋秦的志在必得,渲染郑国的形势危急。
郑并没有无礼于秦,为何秦国也出兵?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这就是秦晋之好。
在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发兵替女婿重耳打进晋国去,亲自率领百里奚等文臣武将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
到了黄河边,秦穆公分一半人马护送公子过河,自己留下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
秦国和晋国是联盟。
面对强大的晋军和秦军,郑国该怎么办?佚之狐出现了,他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这是佚之狐唯一的一句台词。
至于佚之狐的个人能力与品德,历史上留下的记录很少,已然无从考证。
历史有时候很奇怪,有些人就是那一句话就让历史永恒的记住他了,而且还是美名。
他的这句台词,首先是对国家形势的分析:“国危矣”,在两大国的包围之中,郑国危在旦夕。
此时此刻谁能拯救郑国?“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是烛之武,而不是他佚之狐。
在危难降临时刻,作为国之重臣却无计可施,实在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
佚之狐的可贵在不怕暴露自身才智不足中呈现出来。
国家危急,我佚之狐无力拯救,但我知道,国内有比我更有才干的人。
所以,我需要把他举荐给国君,哪怕国君从此就重用了他轻视了自己。
这说明:他勇于正视自身才智,以国家大局为重。
第二,可以看出佚之狐对于烛之武的了解。
举荐烛之武,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未必就一定知晓烛之武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但是只要您任用他,他就一定能让秦晋两国的军队退回去,一个“必”字那真是斩钉截铁。
在佚之狐说出这句话之前可以想象得到,郑国王宫大殿上,一定是每天都齐聚了文臣武将,想尽了各种可能的办法。
然而,每一个冥思苦想的计谋,只是片刻之后便被同僚们用不争的事实轻易地就否定了。
直到所有的方法都已用尽,所有的守战之路都已堵死。
我们不知道佚之狐说了哪些让郑王放心的话,更不知道他是否用身家性命做担保,竭力把烛之武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但这个“必”字是充满自信的,危机之下的举荐,一定要增强郑伯的信心,才能促进举荐的成功。
佚之狐一定知道烛之武稍有差池,郑国将万劫不复,自己也难逃一劫。
即使如此,他还是举荐烛之武,因为他相信烛之武一定不负所托,一定能够完成拯救郑国的任务。
郑伯应该用了比较高的规格来请烛之武出山,借以表现他的诚意和急切。
可是烛之武却推辞了,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是一个有性格的老者,我年轻时候你怎么不用我呢?现在你有危难了,就想到我了,可是我老了。
发点小牢骚,来点小推辞更能见出烛之武的亲切。
郑伯也很了不起,立刻道歉,贵为诸侯国君,却能及时的向烛之武表达歉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句话很有杀伤力:首先是诚恳的道歉;其次是告诉他,郑国也是他的国家,国家灭亡了,于他也是不利的,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句话有情有理,既安抚了烛之武的抱怨情绪,也维护了作为一方诸侯王的尊严。
所以,烛之武答应前往。
“见秦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来做说客的,而且是来瓦解秦晋联盟的,这就给烛之武的游说工作增加了难度。
但是烛之武之为烛之武的地方就在于:越是在困难、危险的时候,依然能够用言辞挽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先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弱者的地位。
面对强者的时候,强强相碰的正面交锋只能是自不量力,用弱者的姿态去对话会让强者放松警惕从而产生同情心,能让强者愿意听下去。
你要说服别人,先得让人有心情听你说。
烛之武以柔克刚的策略一下子就击中了秦穆公。
这是第一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亮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烛之武出使秦穆公的军营,是为了替郑国解难,但在和秦穆公谈话时,却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而是大谈秦国之事,说如果秦国灭掉郑国,会对秦国有害。
这实际上是在淡化敌对关系,消除对方的戒心,表明自己是为秦国的利益考虑。
这是典型的以退为进的策略,为深入交谈作铺垫。
表面看似乎烛之武是在替秦国打算,但实际上却处处为郑国着想:这就是烛之武的高妙之处。
秦晋两国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之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
当他知道灭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
秦晋尽管是同盟关系,可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而且秦晋都属于大国,都想做霸主。
彼此结盟,却也彼此较劲,彼此竞争。
烛之武站在秦国的角度,强调秦国如果灭掉郑国,结果只能使“邻厚”而“君薄”。
本来秦晋实力相当,晋国实力增强,秦国实力客观上就削弱了。
烛之武在此处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设身处地进行劝说,晓之以利害,从而使秦君听从了他的意见。
既然灭郑国于你秦国有害,那不灭秦国会对你秦国怎么样呢?烛之武终于说到保存郑国了,终于到了正题。
可是他还是借着秦国在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个建议妙得很,一箭三雕:既有利于秦,又保住了郑,还能牵制晋国。
文章第一段讲到“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这是师出有名的。
你要秦国退兵,也一定要退兵有名,所以烛之武接着陈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是翻旧账了。
公元前651年重耳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但晋国一直没有兑现当初的这个承诺。
烛之武用这件事来表明晋国不讲信用。
秦穆公很容易就能想到:即使灭掉郑国,晋国的许诺会兑现吗?这是给秦伯一个借口,你看他当初都是这么对待你的,这次也保不齐会这样。
既然晋国没有把之前的旧账还清,那秦国就有退兵的口实了。
烛之武真是智慧。
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我绝对是在为你考虑,绝对是为了你好,而且你一定也是这么认为,你看连退兵的借口都给你找好了,真是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