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考点分析】修辞手法的考测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在习题里往往是这样呈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在哪里等等)。
我们先看最近三年高考题的例子: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重庆卷)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这一题的后一问涉及对修辞手法的指认,比较容易。
——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然后结合原诗分析表达效果。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河南等)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修辞格,然后对修辞的运用进行简单解说。
——对偶。
“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答题指导】先熟悉常见修辞的类型,了解修辞的目的是使表达更鲜明、生动。
熟悉与各种修辞格对应的修辞效果。
【归类总结】一、几种必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格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里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中李清照的《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中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如: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楼梦》宝玉所咏曲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不”字,“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专题中周邦彦《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中《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二、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格1.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
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如民歌:“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
”——“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际意思是: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2.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如烟的轻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水与沙”)3.重叠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
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浪淘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4.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六组名词,凸显春日清晨早行之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征战的艰苦与立功的宏愿,通过漫长的时间与辽远空间展现出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组名词点出时间、地点,加之富有感伤离别色彩的景物,诗人此时的情绪就不言自名了。
5.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
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咏怀五百字》)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引用神话传说,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课外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这首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二、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问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后人因称表亲为蔡家亲。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是名家推崇的千古名句,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附:常见典故1.折腰:源自陶渊明,原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2.化碧:源自《庄子》。
后来形容刚直的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血化碧玉。
3.鸿雁:源自《汉书·苏武传》。
后用“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4.青鸾:源自《山海经》。
后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5.双鲤;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后用作书信的代称。
6.五柳: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来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8.三径: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9.阳关: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
10.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11.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12.黍离:源自《诗经·黍离》,东周大夫经过故都,看到昔日宫殿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桑榆:源自《淮南子》。
后比喻垂老之年。
14.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
后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15.鸡黍:源自《论语》。
后用“鸡黍”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考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外乎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五种,而诗歌常用的是记叙、抒情和议论。
记叙大致相当于“赋”,多铺陈直言。
抒情的主要手法是情景交融,一般来说,情感的表达总是需要借助形象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并不多见。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