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课堂)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课堂)


+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夸张
+ 7.上邪,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汉乐府《上邪》夸张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 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10.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
山园小梅 拟人
+ 1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 反复 + 12.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 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 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10、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 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
双关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这是作者摹仿民歌体写的恋歌。它写的是一位沉浸 在初恋中的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她爱上了一位小伙子, 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 疑虑,既欢喜,又担忧。“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 语,“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 借代 )
( 白描 ) 8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 [牛刀小试](看修辞,看谁判断又快又准)
+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复 借代 咏柳(贺知章)比喻
(李清照《如梦令》反
+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百字 借代 对比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
列锦
③意境美。马致远的《天沙净· 秋思》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 幅野郊秋游图。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 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 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 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情和景
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用典 )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 起兴


( 借景抒情 )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6 .樯橹灰飞烟灭。
7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咏鹰》( 衬托 )
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 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 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
境。”(《人间词话》)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当句互文。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5)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6)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7)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孔雀东南 飞》
2、借代:语言简练、含蓄,形象突出,特点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 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 令》) 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语 言简洁而意味无穷。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 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 自己的青春易逝。
列锦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①凝炼美。如:陆游的《书愤》中的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句,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 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 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列锦
②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 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 之间的离愁别恨。诗人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 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 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自然而然地形 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 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 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 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 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 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 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 “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 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 船” 1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2、 “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 鞍马稀”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13、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双关
2、意义双关: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 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 《红楼梦》) [“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 “林”指林黛玉]
例:
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互文 1、含义: 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 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 意思 。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 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 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 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 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 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综观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有数十处地方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起来,“互 文”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叠题乌江亭 反问
+ 13.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互文
+ 1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短歌行 借代
+ 1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对比 + 1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双
关对偶拟人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 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 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
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 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也即 自问自答)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 公。”(元曲小令)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 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蟾宫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 元代 阿鲁威 原文: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4、夸张: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 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68岁所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 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 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问、 设问、通感、反复、反语、顶真、双关等 1、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 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 艺术效果。例如: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 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描绘了当时月亮的形状 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 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 的明洁。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
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 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 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 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 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