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重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英国最终丧失金融霸权地位,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其丧失了经济和军事的优势,为再次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所取代。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金融霸权确立的标志,虚弱的英国被迫接受现实。
美国的金融霸权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5布雷顿森林协议6重新确立金本位制,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官价),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美国黄金储备在1945年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占7415%。
美元成为黄金等价物,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不过,后来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贸易规模的急剧扩大,特别是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出现了一次次的/美元危机0。
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1968年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美国再也无能力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
但双价制只维持了三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状况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
西方各国不满美国自私自利和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就以手中美元挤兑美国黄金。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实际上就是无耻的赖账。
1973年3月美元大贬值,再次引发危机。
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关闭17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究其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先是乘机将本国的资本贪婪转化为金融霸权,然后是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美元钞票,形成/美元泡泡0,而泡沫破灭,又无耻赖账。
金融霸权是需要多种实力支撑的,特别是实体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巨大优势。
今天的美国依然保持了高科技化的实体经济的巨大优势,保持了最强大的军事优势。
而且,即使在实体经济优势受到威胁时,不排除它利用军事优势胁迫别国的可能性。
英国金融霸权就是如此建立的,也是如此丧失的,归根结底是丧失了实体经济和军事的优势。
1929年法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张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审)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
法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也经历了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法国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发生的时间晚于其他国家,而拖延的时间却长于其他国家。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全面暴跌,引发了美国的经济危机,而且迅速波及英国、德国。
法国1920年代的经济业绩似乎令法国人感到可以游离于这场危机之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得到了德国81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
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
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吨,钢产量从1919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万吨。
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4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25万辆。
此外,由于法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郎打开国外市场,法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过进口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270亿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亿法郎。
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
1928年以后,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
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的8%。
这种经济形势使得法国人面对美国的经济危机而处于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之中,甚至在1930年英镑贬值冲击法国的出口能力时,法国政府仍然无动于衷,认为是法郎对英镑的重大胜利。
就是在这种乐观情绪中,法国渐渐进入了危机。
法国真正感受到经济危机来临是在1930年底。
1930年11月,在本国投资过热和国外市场萎缩的双重冲击下,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破产,经济危机开始。
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者迅速增加。
法国的工业危机是从减少工业出口开始的。
输往国外的香水、艺术品等奢侈品及高质量产品受到美国、比利时等国危机和一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的抵制而萎缩。
随着出口贸易的受阻,法国工业部门逐渐受到影响,从消费生产部门到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1931年9月至1932年4月,工业生产下跌70%。
¹其中,冶金工业下降4714%,机器制造业下降4216%,建筑工业下降5516%。
与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相比,传统工业部门受危机的打击程度更严重。
1932年法国轻工业比1928年下降64%。
尤其纺织业在日本廉价产品的激烈竞争下处境极为艰难,1934年的开工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降低66%,服装业、皮革业的生产也明显下降。
工业的整体生产在1935年落到谷底。
据估计,这次危机大约使法国的工业倒退到1911年的水平。
º在农业方面,1932年和1933年农业虽然丰收,但是,农产品过剩,价格暴跌。
价格下跌最严重的是小麦和葡萄酒。
1931年至1935年,小麦的价格由每公担184法郎降为74法郎。
葡萄酒的价格由每百升154法郎降到64法郎。
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限制生产的措施,对农产品采取限制最低价格政策,致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在对外贸易方面,1929年,法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中所占比重为614%,1937年仅占511%。
1937年,法国的出口几乎比1929年减少了3/4。
这种状况使得法国的贸易逆差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资本输出明显下降。
危机使得法国财政处于混乱状态。
1931年有118家银行破产。
德国停止支付赔款、英镑贬值对法郎的冲击、对外投资收入的减少、外贸逆差的不断扩大以及旅游业衰落使财政收支失去平衡。
1931年的财政预算出现50亿法郎的赤字,1933年赤字猛增到110亿法郎。
政府被迫抛售大量黄金应急,原流入法国的资金又流出法国,国库再次空虚。
¹º沈坚:5当代法国6,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楼均信主编: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6,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2页。
法国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春天,而大多数国家则从1932年开始复苏。
法国经济危机之所以持续时间长,其原因主要是法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当,也与法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
在英镑、美元相继贬值,贸易壁垒高筑,日本、德国工业军事化,并对外实施倾销的前提下,法国政府继续维持金本位制,固守/保持法郎稳定0的传统观念,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国才被迫将法郎贬值29%,而1937)1938年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贬值。
法国主要政策集中在消灭财政赤字、恢复国内市场平衡上。
法国工业相对分散,使法国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
与此同时,法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却由于外国债务人的破产而减少,降幅达50%以上。
由此,法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日益扩大,1932年竟达50亿法郎。
在财政上,法国不但没有采取扩张政策,反而强调财政平衡,坚持/维持预算平衡0和通货紧缩措施,利润下降造成投资不足,国内市场萎缩,国际市场崩溃。
法国经济结构中诸多的因素也不利于法国更早走出危机。
小农经济在法国农业中长期占优势,因此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对国际市场的依靠程度低。
工业相对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小手工业占较大比重,对外贸易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因此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也较小。
这些因素使得法国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受影响迟缓,同时也不利于法国经济的复苏。
经济危机给法国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经济危机激化了法国的阶级矛盾,使阶级斗争日趋激烈。
危机期间,失业人数大量增加,1932年失业人口达到26万,1935年增加到4216万。
广大民众为改善生活状况而反对政府和资本家转嫁经济危机。
在城市,广大工人和公务员等反对降低工资,要求取消间接税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
在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人也开展反对政府农业政策的斗争。
其次,经济危机使法国政局不稳,从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组阁到1935年5月议会选举,法国共更换了8届内阁,都因无力应付经济危机先后下台,每届平均任期不到4个月。
其中,塔迪厄、赖伐尔各领导过3届内阁,他们执政期间,法国政局出现向右转的趋势。
他们对内采用紧缩政策向广大人民群众转嫁危机,如缩减公务人员工资、减少各种抚恤金、补助金,同时却拨出巨款帮助垄断资产阶级渡过难关,并且用秘密基金资助一些法西斯组织。
对外继续孤立和反对苏联,主张同德、意接近和亲善。
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组阁时,公然主张建立/强力政权0,力主修改宪法,使国家机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这一主张一出笼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谴责。
在左翼力量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斗争下,塔迪厄企图消灭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实行公开反动统治的阴谋才未能得逞。
再次,危机使法国各界开始寻找灵丹妙药,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他们过去视自由放任为正宗理论。
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行调节的机制,生产自然而然地会产生需求和消费。
因此,不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而1929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这一理论的破产和过时。
他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在法国引起广泛的争论。
一些企业主担忧政府照搬苏联经济模式,长期干预生产会导致企业缺乏活力,难以进行有力的竞争。
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干预虽然能奏一时之效,但治标不治本,归根结底不能改变整个经济态势,因为经济的运行同样有其自身规律。
¹在这种形势下,法国理论界对国家干预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持有各种政治倾向的人都主张国家要为经济发展制订计划,并在战后形成了/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0。
这些理论在战后初见端倪,到60年代最终形成。
主要理论是马塞的/二元调节论0和库尔比的/受竞争经济论0。
这些理论一直是指导战后法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
二元调节理论最早是在60年代初,由美国和瑞典等国的经济学家提出。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是必要和可行的。
马塞则是在此基础上,回答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提出两种机制可以同时对经济实行有效调节的具体方法。
法国政府不仅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反思自由放任的传统理论,而且采取措施干预经济。
1937年,政府为对付财政赤字,对铁路实行国有化,成立法国铁路公司。
这些措施和理论为法国战后采取的国有化和计划化奠定了基础。
在1944年和1945年,法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