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29经济危机...1997经济危机原因

1929经济危机...1997经济危机原因

1929-1933经济危机
来看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起源于美国,最终影响了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引用国家教科书内容:“第一,这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持续时间特别长、规模特别大、破坏特别严重,是这次危机的显著特点。

第二,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社会危机,美、德、法、日等国都出现社会动荡。

为摆脱危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受经济危机冲击特别严重的德、日两国,建立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法西斯独裁政权,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而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


关于此次大危机的原因,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

中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这种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但未能说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与历次经济危机之间的不同。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有中国学者不再局限于社会制度层面,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

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几乎一致否认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导致危机发生的经济政策失误或一些具体经济问题上。

一种观点认为,美联储为抑制股票过分投机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失误酿成了危机;另一种观点则强调证券投机过度、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结构失调等因素对30年代美国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1997经济危机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

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
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

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

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

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

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