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29与2008经济危机比较

1929与2008经济危机比较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报告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1929与2008经济危机对比及启示土地资源管理2011-2 谢伊梦 20116993摘要: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周期性。

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

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与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都是由美国爆发。

利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理论,总结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

关键词:经济危机比较异同点启示正文:1、1929经济危机与2008经济危机异同点对比1.1 危机发生的状况1.1.1 1929~1933经济危机发生状况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至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以后又程度不同地席卷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1.1.2 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状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

金融危机的演变进展以美国为代表,全球金融危机(环球金融危机)正式爆发以来,第一波在2008年底接近尾声;2009年2月开始,第二波金融危机袭来,而且其冲击要远远大于第一波金融危机。

1.2 危机产生的背景1.2.1 背景的相似之处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

1929经济危机前,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

而2008年经济危机前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

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采取的都是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引发了危机。

1.2.2 背景的不同之处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

1929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然后是长达10年的“柯立芝繁荣”,借助宽松的生产信贷政策,美国生产能力迅速扩张。

而在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的同时,消费需求能力并没有跟上,这种扩张远远超过了消费需求能力。

这样,作为生产信贷扩张过度的美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其庞大的生产能力找不到消费者。

最终导致银行亏损以及大规模的银行倒闭,金融危机发生。

2008年的次贷危机发生前的经济情况是,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美联储采用低利率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发展。

到2007年年利率降低为-1.7%。

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以“两房”为主的金融机构在住房按揭贷款上创新,发行了大量的消费信贷,贷款给收入不稳定的借款人(即次级贷款人)买房,使美国房地产市场需求迅速扩大,次级贷款也迅速发展。

但由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

美联储为防止通货膨胀,不断提高利率,次级贷款人无力偿还房贷,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使金融机构面临资金短缺.引发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使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购买的各种次级房贷衍生品大幅缩水,投资公司因资不抵债而破产,次贷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

1.3 危机产生的原因1.3.1 原因的相似之处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与1929年经济危机各具不同的特点,导致危机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两次危机都是由经济比例失调,“生产过剩”而导致的。

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商品生产的盲目扩大严重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造成的结果,是实体经济内部不均衡发展的外在表现;而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同样表现为“生产过剩”——资本证券化规模盲目扩大而导致的金融资本“过剩”,虽然金融业不生产实体产品,“过剩”比较隐蔽,但如果金融资本发行量盲目扩大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则会形成经济泡沫引发危机。

不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经济的“生产过剩”,都是经济自由化发展的结果,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资本的趋利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就是在运动中无限增值。

在实体经济中它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而在金融经济中则表现为金融资本的限量发行,二者的发展都为资本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活动场所,使其跨越了制度的约束和道德的界限无限扩张,最终实体资本或金融资本的“过剩”必然导致危机的爆发。

1.3.2 原因的不同之处1929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能够更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者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出现的相对过剩。

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金融资产的无限扩张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危机的根源。

美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金融经济,它通过金融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金融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进行过系统论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它们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副本并不创造价值。

融资本实际上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给持有者带来定期收入的想象的或虚幻的资本。

在正常情况下,有价证券作为资本的虚拟性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一旦有价证券的价格暴跌,甚至成为一张废纸时,其资本的虚拟性就会明显的暴露出来。

因此,金融资本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运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金融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将催生泡沫经济。

1.4 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1.4.1 1929~1933经济危机影响范围1929年的经济危机主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家从殖民地以及低成本获得原料,投入生产,再把商品倾销回殖民地,获得利润,资本规模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国家实力增强,于是资本家和政府一同去抢更多的殖民地回来,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报酬却没有增长,反而有些下架(资本家的本质),造成国内供需不平衡。

抢殖民地需要更多的财力来支付军费开支等,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越多的资本国家伸手向美国借债,由美国掀起的经济危机必然影响各资本国家。

1.4.2 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范围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

表面上,大家都认为是次级债引起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危机。

其实,次级债只是表面上的替罪羊而已,而不是根本原因。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落后的货币政策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不配套,给经济穿了小鞋,就像一个多子多孙的大家庭还住在几间小屋里一样。

因此,危机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政府的管理体制、货币与社会发展不配套产生的恶果。

简而言之,就是国际经济失衡。

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经济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

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

20 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