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苏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苏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 所以游目骋怀B . 行李之往来C . 黎民不饥不寒D .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2. (2分) (2020高二上·佳木斯期末) 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赵尝五战于秦B . 惟兄嫂是依C . 农人告予以春及D .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3. (2分) (2019高三上·江都月考) 下列诗词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 .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B .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C .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D .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4. (2分)典故中与诗文所涉及的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 . 气凌彭泽之樽——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B . 奉宣室以何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C . 光照临川之笔——此一生得意,唯在临川四梦D .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5. (6分) (2019高三上·长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说新语》是一部“诗性之书”。

此书通篇体现了和谐与包容,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大气度、大风流,作者的目光是别有赏会的那种,但凡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创造性以及自我超越性,作者无不报以同情的理解,予以真心的欣赏和传神的描绘,这使得无论何时何地的读者,只要开始阅读这本书,总会产生一种的亲切感,进而走进一个的史诗性画卷。

它又犹如一部“沙之书”,洋溢着一种独特气息。

从整体上看,它的结构是一种既以时序为经、人物为纬,又以三十六门叙事单元为纲、具体事件为目的双重“网状结构”。

这样就使文本形成了一个无论是在历史维度还是在文学维度都遥相呼应、气脉贯通的“张力场”。

每则故事基本都有一个中心人物,作者的意图,大概可能是想一个具体人物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的目的。

条目与条目之间,,既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又可独立欣赏。

对此有人,()未尝没有受其影响。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A . 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围绕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

B . 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

C . 作者的意图,大概可能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

D . 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的目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后世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的布局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B . 但后世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布局结构C . 后世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布局结构D . 但后世以“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布局结构的小说《水浒传》《儒林外史》(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近在咫尺波诡云谲藕断丝连不以为意B . 咫尺天涯波诡云谲拖泥带水不以为然C . 咫尺天涯波澜壮阔拖泥带水不以为意D . 近在咫尺波澜壮阔藕断丝连不以为然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6. (6分)(2017·湖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

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

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

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

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

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

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

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

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说过:“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

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

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领、驾驭功利。

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

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

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

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

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

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本文选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

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 . 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

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人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 . 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

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D . 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

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

儒家的“人文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B . 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C . 儒学即仁学。

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

但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D . 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

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

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 . 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 . “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

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D . 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7.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仁慈的小偷(英)桑德拉·克鲁克富维耶圣母院的庭院给游人提供了一个鸟瞰里昂城全景的视角,其景观令人惊叹。

但安娜贝尔心中只有悲痛,她难忘上一次在这里观光时的情形。

几个虔诚的里昂人朝教堂内走去,毫无疑问,他们是为了卸下身上的罪恶,同时从上帝那里获取些精神力量。

詹姆斯一贯是这么看的,安娜贝尔想。

远处,温柔的索恩河缓缓地流着,在河口处汇入气势磅礴的罗纳河。

她转过身去,看到里昂城里一座座黄褐色的屋顶在朝阳下闪闪发光。

但是,在安娜贝尔眼里,这些屋顶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也许是城市上空的阴霾造成的,或者更可能是因为她眼里的一汪泪水。

安娜贝尔发觉一个男人坐在凳子上仔细地打量着自己。

他的白发向后梳成了一个马尾辫,发梢堆在脖颈后面。

他的毛衣和长裤都是深色的,这似乎使他的褐色脸庞和异常清澈的蓝色眼睛更加突出。

安娜贝尔不想和这个男人交谈,为了躲开他的目光,她慢慢地踱到露台上,在那里可以看到西边更远处的风景。

这些天,安娜贝尔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躲开那些法国中年男人令人讨厌的目光。

看到一个韶华已逝但风韵犹存的女人独自在异国观光,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她会欢迎被搭讪。

实际上安娜贝尔想做的只是重游那些她和詹姆斯一起度过了生命中很多美好时光的地方,怀念一段岁月。

在那段岁月里,他俩谁也不曾想过他们中的某个会有孤单的未来。

“会过去的。

”一个声音在她的肩头响起。

她转过身,看到那个观察者跟了过来。

“什么?”她问,语气冷冷的,但是这没能阻止对方。

“悲伤,我想会过去的。

”“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她假装不解。

“这不是他所希望的,我是指你的丈夫,他不愿意看到你把未来花在对过去的回忆里。

失去亲人未必是关了一扇门,仅仅是生活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我希望无人打扰,谢谢你。

”她说。

看到他眼睛里流露出的失望,她感到有些内疚。

“当然,夫人,”他低下头,“我为自己的冒犯向你道歉。

”他走开了,剩下安娜贝尔一个人走进19世纪建的大教堂。

教堂内部和她记忆中的情形差不多:装饰得非常华美,只是和法国其他更古老的建筑物相比,带着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

中殿的四周摆放着一支支燃烧的蜡烛。

只要花上一两欧元,你就可以从那些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蜡烛中挑一支许愿烛。

出售电蜡烛的摊位摆在中殿的右侧,安娜贝尔在那里停了片刻,怀疑地摇了摇头。

要是詹姆斯看到这些,他一定会嘲讽地说:“投币式豁免。

”很快,教堂里的空气变得让人反胃,从放在忏悔室两边的柱形音箱里传出的低沉而单调的赞美歌开始让安娜贝尔感到烦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