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英国印藏佛教学者DavidSnellgrove曾经指出,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印度佛教中有的,藏传佛教中全有;印度佛教中已经失传的,也在藏传佛教中保存了下来,还得到了发展。
例如藏传密教,它来源于印度,但其发展则远远超出印度原有的传统。
与汉化甚深的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直接联系显然更深、更明显。
是故,长期以来在西方和日本的佛学研究传统中,藏传佛教研究每每与印度佛教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印藏佛学研究通常是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最受关注,也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
利用丰富的藏传佛教文献,借助活着的藏传佛教传统,接受过全面的语文学、文献学训练和具备良好佛学素养的佛教学者可以复原、重构早在13世纪就已经失落的印度大乘佛教传统。
由于流传至今的古印度梵文佛教文献并不很多,现存的梵文佛教写本也大都是相当晚的作品。
所以,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其中尤以藏传佛教文献最为重要。
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4569部,其中包含了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
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藏语书面语也在这时确立,故藏文从一开始就与佛经翻译直接相关,它的语法和构词法也多与梵文类近,故用藏文翻译梵文佛经从用词到语法构成均较容易相互对应。
到公元9世纪初,藏文佛经翻译数量已相当可观,但由于译师的组成相当复杂,除了吐蕃译师外,也有来自汉地和印度,乃至中亚的译师,再加上流传到吐蕃的佛经原典来源不一、传承混乱,故藏文佛经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规范佛经翻译体例、统一佛典翻译用词,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字典——《语合二章》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翻译名义大集》,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
还有,藏文佛经翻译自始至终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按照14世纪西藏著名佛学大师布思端辇真竺(1290-1364)在其著作《布思端教法源流》中的统计,先后来吐蕃参与藏文佛经翻译的著名印度学问僧计有93名之多。
其中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是故,精通梵、藏两种文字的佛教学者,不难通过藏译佛典来想象梵文佛典的本来面目,重构已经失落的梵文原典。
因此,藏文成为研究印度佛教者必须掌握的工具语言,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节选自《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刍议》)1.下列对藏文佛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四千多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
B.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藏文佛经的翻译数量就已相当可观,但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C.藏文佛经翻译一直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许多著名的印度学问僧都来过吐蕃,为藏文佛经翻译做出了贡献。
D.佛教学者如果精通了梵、藏两种文字,就可以通过研究藏译佛典来揣摩原典的主要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与藏传佛教相比,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B.藏文与梵文的构词法和语法有相似之处,翻译出来比较容易相互对应。
C.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即藏传佛教文献。
D.如果掌握了藏文这一工具语言,就将会对研究印度佛教起到重要作用。
3.文章最后一句说,“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不能表现其原因的一项是A.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不管是印度佛教中有的,还是已经失传的,都能在尹传佛教中找到,甚至有的还得到了发展。
B.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典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
C.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D.在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将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通常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其他研究无法企及的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梦里有你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一个电话:“罗威啊,我是李台阳。
好,我马上就过来。
”罗威想: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门铃响了,门开处,伸进一个乱蓬蓬的脑袋,一只黑色的塑料袋子“嗵”地放在地板上。
罗威说:“是台阳啊,快请进。
”坐在沙发上,罗威递烟给李台阳。
李台阳抽出一支,凑在鼻子上闻闻,说:“罗威,你混得不错啊。
”“听说你要来,特地去超市买的。
”罗威用打火机给他点烟。
李台阳嘻嘻一笑,放下烟,说:“那么破费干吗?我早戒了,那东西耗钱。
”罗威说:“那就吃些水果吧。
”李台阳也不客气,抓了个苹果,边吃边环顾房子,说:“你这房子够气派啊。
”罗威说:“我是‘负翁’一个,现在每月还在还房贷呢。
”李台阳说:“你们夫妻俩都是白领阶层,这钱来得容易,债也还得快。
哪像我们,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
”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
他说:“是啊,现在,谁都活得不容易。
”李台阳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打小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比我活得有出息。
”罗威说:“哪里哪里,也是混口饭吃吧。
”李台阳正色道:“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知足,对吧?”然后,又开起玩笑:“你可不要犯错误啊。
”两人聊起童年时的事儿,说到小时候的邻居谁离婚了,谁出国了,谁还是那么一副臭脾气,一聊聊到快中午,李台阳还是没说他来的目的。
罗威说:“台阳,咱们去外面馆子吃吧,边吃边聊。
”李台阳说:“今天肯定不吃了,我答应老婆回家吃饭的。
”仍然继续刚才的话题。
罗威见他一直不提正事,又没有走的意思,想到自己下午还有个会,又不好意思催促,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起来,心想可能李台阳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便说:“台阳,你还在摆地摊吗?不如找个固定的工作,做保安什么的,收入也比那强啊。
”李台阳说:“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赶来赶去强。
”罗威说:“城管大队的人我倒是认识,你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忙。
”李台阳拍了一下罗威的肩膀,说:“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你。
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
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
”边说边站了起来。
罗威说:“吃了饭再走。
”“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
好,我走了啊。
”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
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
打开门,果然是李台阳,尴尬的脸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
他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
”罗威说:“瞧我这粗心,应该陪你下楼去的。
”说着,便和李台阳下了楼。
走到楼下,李台阳去开自行车锁,那辆车和李台阳一般灰不溜秋、尘头垢面。
罗威问:“你是骑车来的?”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骑车到他这儿,起码要一个小时。
李台阳说:“是啊,骑惯了。
”罗威说:“台阳,你有啥困难只管开口,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李台阳说:“没啥事,就想来看看你。
”罗威说:“多年咱都没联系了,你今天上门一定有事。
你只管说,别开不了口。
”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
”见罗威点头,李台阳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
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
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
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
唉,梦呗,我这人还真迷信。
”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兄弟。
”4.“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中的李台阳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的语言、结局很有特色。
请在语言和结局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台阳和罗威是童年时的好朋友,李台阳给罗威带来他“小时候最爱吃的鱼籽干”,可以看出李台阳虽然与罗威多年没有联系,可是一直没有忘记他。
B.罗威一直猜李台阳来访是有求于自己,因为他刚升了职,而且自己的生活水平比李台阳高,他有些嫌弃李台阳,想赶快打发他走,而李台阳却浑然不知。
C.罗威想知道李台阳来访的原因,可是李台阳只是和他叙旧事闲谈,于是罗威就故意说如果有困难,可以帮忙,目的就是弄清真相。
D.小说以“梦里有你”为题,既在情节上照应李台阳梦见罗威这件事,也在主题上暗示人们对纯真的人性、情谊的怀念与渴盼,可谓言浅意深。
E.罗威喜欢用功利的心理和别人交往,文章中关于罗威的心理描写无一不生动地表现出他多疑世故、优柔寡断的一面,细腻地刻画出罗威微妙复杂的心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学历史的,不懂美术,但我喜欢吴冠中先生的画。
我们同来自“诗画的故乡”宜兴,吴老画中的山、水、树、田、燕子、人家,不管是丰满毕露的,还是柔情似水的,我都熟悉。
我觉得吴老的画有中国文化的神韵、意境,却又与中国传统画不同,不是一律的灰,雾霭沉沉,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情谊。
那舞动的春之线条、燕之灵动,那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很美,喜欢看,看了很感动。
我常想,能画出这样的画的人,一定有一颗至真至美的灵魂。
吴老的文字印证了我对他的画的感觉。
《百日谈》是他模仿薄伽丘《十日谈》来谈自己的身世的,“非年谱,非正传,皆此生活所见所感,啼笑因缘”。
我还记得但是一口气读完《百日谈》的心情,真的是畅快淋漓。
心中有真情,胸中有境界,撼动人心,感动人情。
这就是吴老。
90多页的书稿,描绘90多年的人生。
书稿没有多余的话,却有鲜明的思想,最真淳的情谊,,读来不仅可以感受吴老几十年来的风雨画程,更可以触摸到一颗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