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比 例 的 基 本 性 质》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比 例 的 基 本 性 质》

我们现在学习了两种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另一种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填一填: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0.5,另一个外项是(2)。
(2)3:2.4 = 5:(4)0.25:(1.25)= 0.8:4
(1)40:8和10 : 2
40 :8 = 5 10 : 2 = 5
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
40:8=10 : 2
(2)2:5和1/2 : 1/5
2 : 5 = 0.4
1/2 : 1/5 = 2.5
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
关于比例的知识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从而导入新课——比例的基本性质。
6:10 = 9:15
内项
外项
1/2:1/3 = 6 : 4
1/2和4是外项,1/3和4是内项。
3.6:1.2 = 3/4:1/4
3.6和1/4是外项,1.2和3/4是内项。
20/5 = 4/1
20和1是外项,5和4是内项。
例题1: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1)2.4:1.6 = 60:40
或a/b=c/d(b≠0,d≠0)——ad=bc或bc=ad
三、知识运用: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 = 8:5
6×5=30 3×8=24
6:3和8:5不能组成比例。
(2)0.2:2.5 = 4:50
0.2×50=10 2.5×4=10 0.2×50=2.5×4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就叫做比例的内项。
两个外项的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1.6×60=96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板书设计规范清晰,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好具有亲和力,课堂讲解层次清晰,在组织旧知识的基础上讲授新课,过渡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有效的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听课记
时间
2020年3月16日第六周星期一第2节
听课人
XXX
学校
XX小学
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XX
科目
数学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意见






1、复习旧知:
同学们:在我们前面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比例,那什么叫做比例呢?那什么叫做比例呢?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已知a/4=b/4(b≠0),a : b=(4):(3)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就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值得我们学习。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例如:2.4: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就叫做比例的内项。
如果把上面的比例2.4/1.6 = 60/40写成分数的形式:2.4和40仍然是外项,1.6和60仍然是内项。
2.练一练: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两个外项的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1.6×60=96
2.4×40=1.6×60
(2)3/5=9/15
两个外项的积:3×15=45
两个内项的积:5×9=45
3×15=5×9
观察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呢?
(3)1/2:1/3 = 6:4
两个外项的积:1/2×4=2
两个内项的积:1/3×6=2
0.2:2.5和4:50能组成比例。
(3)1/3:1/6 = 1/2:1/4
1/3×1/4=1/12 1/6×1/2=1/12
1/3×1/4=1/6×1/2
1/3:1/6和1/2:1/4能组成比例。
(4)1.2:3/4 = 4/5:5
1.2×5=6 3/4×4/5=0.6
1.2:3/4和4/5:5不能组成比例。
1/2×4=1/3×6
(4)3.6:1.2 = 3/4:1/4
两个外项的积:3.6×1/4=0.9
两个内项的积:1.2×3/4=0.9
3.6×1/4=1.2×3/4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
用字母表示:a:b=c:d(b≠0,d≠0)
ad=bc或bc=a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