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奥赛复赛专项训练(全12套)每日两题

高中物理奥赛复赛专项训练(全12套)每日两题

物理竞赛真题专项(1) 静力学平衡1.〔26届复赛〕二、(20分)图示正方形轻质刚性水平桌面由四条完全相同的轻质细桌腿1、2、3、4支撑于桌角A 、B 、C 、D 处,桌腿竖直立在水平粗糙刚性地面上。

已知桌腿受力后将产生弹性微小形变。

现于桌面中心点O 至角A 的连线OA 上某点P 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 ,令c OAOP,求桌面对桌腿1的压力F 1。

A设桌面对四条腿的作用力皆为压力,分别为1F 、2F 、3F 、4F .因轻质刚性的桌面处在平衡状态,可推得1234F F F F F +++= (1)由于对称性,24F F =. (2)考察对桌面对角线BD 的力矩,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13F cF F =+. (3)根据题意, 10≤≤c ,c =0对应于力F 的作用点在O 点,c =1对应于F 作用点在A 点.设桌腿的劲度系数为k , 在力F 的作用下,腿1的形变为1F k ,腿2和4的形变均为2F k ,腿3的形变为3F k .依题意,桌面上四个角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满足13212F F F k k k⎛⎫+=⎪⎝⎭, 即 1322F F F +=. (4)由(1)、(2)、(3)、(4)式,可得 1214c F F +=, (5) 3124cF F -=, (6) 当12c ≥时,03≤F .30F =,表示腿3无形变;30F <,表示腿3受到桌面的作用力为拉力,这是不可能的,故应视30F =.此时(2)式(3)式仍成立.由(3)式,可得1F cF = (7)综合以上讨论得F c F 4121+=, 102c ≤≤ . (8) cF F =1,121≤≤c . (9)评分标准:本题20分. (1)式1分,(2)式1分,(3)式2分,(4)式7分,得到由(8)式表示的结果得4分,得到由(9)式表示的结果得5分. 2.〔20届复赛〕五、(22分)有一半径为R 的圆柱A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面相接触.现有另一质量与A 相同,半径为r 的较细圆柱B ,用手扶着圆柱A ,将B 放在A 的上面,并使之与墙面相接触,如图所示,然后放手.己知圆柱A 与地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20,两圆柱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0.30.若放手后,两圆柱体能保持图示的平衡,问圆柱B 与墙面间的静摩擦系数和圆柱B 的半径r 的值各应满足什么条件?五、参考解答放上圆柱B 后,圆柱B 有向下运动的倾向,对圆柱A 和墙面有压力。

圆柱A 倾向于向左运动,对墙面没有压力。

平衡是靠各接触点的摩擦力维持的。

现设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取圆柱A 受地面的正压力为1N ,水平摩擦力为1F ;圆柱B 受墙面的正压力为2N ,竖直摩擦力为2F ,圆柱A 受圆柱B 的正压力为3N ,切向摩擦力为3F ;圆柱B 受圆柱A 的正压力为3N ',切向摩擦力为3F ',如图复解20-5所示。

各力以图示方向为正方向。

已知圆柱A 与地面的摩擦系数1μ=0.20,两圆柱间的摩擦系数3μ=0.30。

设圆柱B 与墙面的摩擦系数为2μ,过两圆柱中轴的平面与地面的交角为ϕ。

设两圆柱的质量均为M ,为了求出1N 、2N 、3N 以及为保持平衡所需的1F 、2F 、3F 之值,下面列出两圆柱所受力和力矩的平衡方程:圆柱A : 133(1)133 (2)13F R F R = (3) 圆柱B : 233sin cos 0Mg F N F ϕϕ''---=(4)233cos sin 0N N F ϕϕ''-+= (5)32F r F r '= (6)由于33F F '=,所以得1233F F F F F '==== (7)式中F 代表1F ,2F ,3F 和3F '的大小。

又因33N N '=,于是式(1)、(2)、(4)和(5)四式成为:13sin cos 0Mg N N F ϕϕ-++= (8)3cos sin 0F N F ϕϕ-+= (9)3sin cos 0Mg F N F ϕϕ-+-= (10)23cos sin 0N N F ϕϕ-+=(11)以上四式是1N ,2N ,3N 和F 的联立方程,解这联立方程可得2N F = (12)31sin 1cos sin N Mg ϕϕϕ+=++(13)2cos 1cos sin N F Mg ϕϕϕ==++(14)12cos 2sin 1cos sin N Mg ϕϕϕϕ++=++ (15)式(12)、(13)、(14)和(15)是平衡时所需要的力,1N ,2N ,3N 没有问题,但1F ,2F ,3F 三个力能不能达到所需要的数值F ,即式(12)、(14)要受那里的摩擦系数的制约。

三个力中只要有一个不能达到所需的F 值,在那一点就要发生滑动而不能保持平衡。

首先讨论圆柱B 与墙面的接触点。

接触点不发生滑动要求222FN μ≥由式(12),得221F N =所以21μ≥ (16) 再讨论圆柱A 与地面的接触点的情形。

按题设此处的摩擦系数为1μ=0.20,根据摩擦定律f N μ≤,若上面求得的接地点维持平衡所需的水平力1F 满足111F N μ≤,则圆柱在地面上不滑动;若111F N μ>,这一点将要发生滑动。

圆柱A 在地面上不发生滑动的条件是111cos 2cos 2sin FN ϕμϕϕ≥=++(17) 由图复解20-5可知cos R r R rϕ-=+ (18)sin ϕ= (19)由式(17)、(18)和式(19)以及1μ=0.20,可以求得 19r R ≥(20)即只有当19r R ≥时,圆柱A 在地面上才能不滑动。

最后讨论两圆柱的接触点。

接触点不发生滑动要求333cos 1sin F N ϕμϕ≥=+ (21)由式(18)、(19)以及3μ=0.30,可解得270.2913r R R ⎛⎫≥= ⎪⎝⎭(22)显然,在平衡时,r 的上限为R 。

总结式(20)和式(22),得到r 满足的条件为0.29R r R ≥≥ (23)评分标准:本题22分。

求得式(7)、(12)、(13)、(14)、(15)各2分,式(16)3分,求得式(23)9分。

物理竞赛真题专项(2) 天体运动1.〔20届复赛〕三、(20分)有人提出了一种不用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其设想如下:沿地球的一条弦挖一通道,如图所示.在通道的两个出口处A 和B ,分别将质量为M 的物体和质量为m 的待发射卫星同时自由释放,只要M 比m 足够大,碰撞后,质量为m 的物体,即待发射的卫星就会从通道口B 冲出通道;设待发卫星上有一种装置,在待发卫星刚离开出口B 时,立即把待发卫星的速度方向变为沿该处地球切线的方向,但不改变速度的大小.这样待发卫星便有可能绕地心运动,成为一个人造卫星.若人造卫星正好沿地球表面绕地心做圆周运动,则地心到该通道的距离为多少?己知M =20m ,地球半径0R =6400 km .假定地球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通道是光滑的,两物体间的碰撞是弹性的.三、参考解答位于通道内、质量为m 的物体距地心O 为r 时(见图复解20-3),它受到地球的引力可以表示为2GM mF r'=, (1)式中M '是以地心O 为球心、以r 为半径的球体所对应的那部分地球的质量,若以ρ表示地球的密度,此质量可以表示为343M r ρπ'=(2) 于是,质量为m 的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可以改写为43F G mr πρ= (3)sin f F θ= (4) sin xrθ= (5)θ为r 与通道的中垂线OC 间的夹角,x 为物体位置到通道中点C 的距离,力的方向指向通道的中点C 。

在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可以表示为02GM mmg R = (6) 式中0M 是地球的质量。

由上式可以得到 043g G R πρ= (7)由以上各式可以求得 0mgf x R = (8)可见,f 与弹簧的弹力有同样的性质,相应的“劲度系数”为 0mgk R =(9) 物体将以C 为平衡位置作简谐振动,振动周期为2T =取0x =处为“弹性势能”的零点,设位于通道出口处的质量为m 的静止物体到达0x =处的速度为0v ,则根据能量守恒,有2220011()22mv k R h =- (10) 式中h 表示地心到通道的距离。

解以上有关各式,得 222000R h v g R -= (11)可见,到达通道中点C 的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设想让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于出口A 处,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于出口B 处,现将它们同时释放,因为它们的振动周期相同,故它们将同时到达通道中点C 处,并发生弹性碰撞。

碰撞前,两物体速度的大小都是0v ,方向相反,刚碰撞后,质量为M 的物体的速度为V ,质量为m 的物体的速度为v ,若规定速度方向由A 向B 为正,则有00Mv mv MV mv -=+,(12)22220011112222Mv mv MV mv +=+ (13)解式(12)和式(13),得 03M mv v M m-=+ (14)质量为m 的物体是待发射的卫星,令它回到通道出口B 处时的速度为u ,则有22220111()222k R h mu mv -+= (15) 由式(14)、(15)、(16)和式(9)解得2220208()()R h M M m u g R M m --=+ (16) u 的方向沿着通道。

根据题意,卫星上的装置可使u 的方向改变成沿地球B 处的切线方向,如果u的大小恰能使小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则有20200M m u G m R R = (17)由式(16)、(17)并注意到式(6),可以得到h = (18)已知20M =m ,则得00.9255920km h R == (19)评分标准:本题20分。

求得式(11)给7分,求得式(16)给6分,式(17)2分,式(18)3分,式(19)2分。

2.〔25届复赛〕二、(21分)嫦娥1号奔月卫星与长征3号火箭分离后,进入绕地运行的椭圆轨道,近地点离地面高22.0510n H km =⨯,远地点离地面高45.093010f H km =⨯,周期约为16小时,称为16小时轨道(如图中曲线1所示)。

随后,为了使卫星离地越来越远,星载发动机先在远地点点火,使卫星进入新轨道(如图中曲线2所示),以抬高近地点。

后来又连续三次在抬高以后的近地点点火,使卫星加速和变轨,抬高远地点,相继进入24小时轨道、48小时轨道和地月转移轨道(分别如图中曲线3、4、5所示)。

已知卫星质量32.35010m kg =⨯,地球半径36.37810R km =⨯,地面重力加速度29.81/g m s =,月球半径31.73810r k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