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一些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一些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并板书:4×3=126×2=1212×1=12教师根据4×3=12揭示: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因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2=1212×1=12吗?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

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

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13×23×3……33+36+3……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

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全班交流,概括规律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学生试写36的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36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36÷()=()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讨论“多”。

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也就快要写完了。

最后写上句号。

3、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

2、猜数游戏。

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1)它是4的倍数。

(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3)2和3都是它的倍数。

(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

(6)它是因数。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

教后反思: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

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

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探究寻找3的倍数。

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

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

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

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

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

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

教学目标:1、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3、增强学生对学号数学的信心,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习观察,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法:学生自主探究。

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本课知识。

教学流程:师:淘气和他的哥哥去参加一个经验交流会,他的哥哥在自我介绍时说:“我叫淘淘,我是哥哥。

”台下的许多家长不高兴,有人嘟囔着:“你是谁的哥哥呀?”师:淘气又接着自我介绍:“我叫淘气。

我是弟弟。

”(生大笑。

)师:看,你们都笑了,淘气话音刚落,台下的小朋友们也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为什么笑啊?生:他是谁的弟弟,没说清楚!生:也不能随便说自己是弟弟呀!师:对,哥哥与弟弟是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要说清楚是谁的哥哥,是谁的弟弟。

在数的世界里,也有像这样相对而言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

(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

)[评析:以生动活泼的笑话创设情境,简捷、明快,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埋下一个伏笔。

]二、循序渐进,构建新知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先问一下大家什么是自然数?(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师:其实我们都生活在—个充满数的世界里。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的存在。

比如说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有两个班的同学分别排出了下面的两种队形,(课件出示主题***)请大家仔细观察之后,算一算两个班分别有多少人?学生列式计算并汇报。

(板书算式)9x4=36(人)5x7=35(人)师:在这两道乘法算式中,9和4,5和7都是什么?(乘数)36和35分别是什么?(积)大家现在想一想,乘数和积是什么关系?生:根据9x4=36,我们可以知道36是9的4倍,36是4的9倍。

师:那么根据5x7=35,谁能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呢?(35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5的因数)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我们是生活在数的世界里,那么现在我再给大家说两道题,大家认真听。

1.超市里梨4元钱1千克,买5千克梨要多少钱?5×4=20(元)。

2.葡萄3.6元1千克,买两千克葡萄多少钱?3.6×2=7.2(元)。

师:5x4=20(元)3.6×2=7.2(元)。

(板书。

)[评析:教师从学生自己提出、解决的问题中筛选学习材料,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这样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会乐于继续学习下去。

]生:根据5×4=20,我们就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领学生再读一遍。

)师:那么,根据3.6×2=7.2,7.2也是2的倍数吗?7.2也是3.6的倍数吗?(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就请看书,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生自学教材。

)师:现在谁想说说7.2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生:不是,7.2不是自然数。

书上说,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师:是的,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所以,7.2不是2的倍数。

师:请你判断:2.5×2=5、5是2的倍数,2是5的因数。

生:对,5和2都是自然数。

生:不对,2.5不是自然数,这个式子不成立。

师:是这个式子不成立吗?生:不是,说错了,是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不成立了。

师:说得真好,因为2.5×2=5这个算式中,不都是自然数,所以,2.5和2与5之间就不存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师:那么,根据18÷6=3,你能找到倍数与因数吗?生:18是倍数,6是因数。

生:你是谁的哥哥呀?生:你是谁的弟弟呀?生:18是6的倍数,6是18的因数。

生:18是3的倍数,3是18的因数。

师:根据整数乘法和除法,能确定两个数之间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评析:对于概念教学,不可能一味地探究。

这个教学环节中,师生充分交流、沟通。

教师的引导、讲解与学生的探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教师在知识的重、难点处适时点拨,关键处启发,点有所通、导有所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这样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最后突破难点。

在教师说明、设疑、强调、追问、小结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修正自己的想法,组织自己的语言,一点点解除困惑,逐步明确了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师:下面请大家来做几道练习,看看你们是否真正认识倍数与因数了。

(课件展示)师:你能根据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25×3=7514×6=84师:谁想自己举个例子再说说?生:根据7x8=56,56是7和8的倍数,7和8是56的因数。

[评析:两个小练习,功能不小,通过正、反例,使学生知道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标准,进一步体会到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存在。

此处的设计,起到及时反馈并巩固的作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与因数,你会找—个数的倍数吗?(课件展示)师:下面哪些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