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事业编教师招聘教资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三乐也。
二、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②教育具有历史性;③教育的阶级
性;④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
一、“教育” 一词的起源 人物:孟子
著作:《孟子•尽心上》 古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五、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阶级性
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六、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3.文字的创造
4.国家的产生
七、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场所:国学:在王城和诸侯国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
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教育是中心
③教育特征: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八、稷下学宫朝代:战国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尊师重道,不治而议论
十一、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教会学校: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育内容:三科四学)、教区学校
2.骑士学校:(“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十二、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国家:德国;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③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④教育的世俗化;
⑤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双轨制。
十三、洋务运动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兴办学堂:外国语学堂;工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留学教育:留美和留欧
十四、维新运动设立“京师大学堂”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十五、维新运动代表人物:
梁启超:最早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变法通议》;趣味教学的倡导者;推动第一个女子学堂经正女学的建立。
严复:最早从德智体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体系;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十六、(现在)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十七、关于终身教育
代表人物:耶克斯利、保罗朗格朗及四部文献:
1、最早的终身教育专著: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2、概念化体系化标志: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3、提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概念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4、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五大特点:
1、终身性(最大特征)
2、全民性
3、广泛性
4、灵活性
5、实用性一些古文
①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已,阖棺而止”
②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③荀子:学不可以已
④陶行知: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十八、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的核心:实现人的现代化
教育制度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
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十九、教育民主化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二十、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1、全民教育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全球化
5、教育个性化
二十一、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概述
二十二、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
科,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①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②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二十三、孔子
1、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还把人性分成三等:上智、中人、下愚
2、论教育功能:
社会功能:“庶”、“富”、“教”,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二
3、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古文:“自行束修(一束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
4、论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论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6、论教学方法:
①学习过程:学、思、行并重
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照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俳”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是“开其意”;
“发”是“达其辞”;“复”是“再告知二
③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后来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一大成,无人弃也”
7、道德教育
立志(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士志于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二十四、孟子(最早将教育连在一起)
1、人性论:性善论
2、教育目的:“明人伦”。
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3、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专心致志
4、理想人格:大丈夫。
特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途径:持志养气(坚定志向)、动心忍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存心养性(养心莫善于寡欲)、反求诸己(注重反躬自问)
5、社会分工与教育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二十五、荀子(最早将道德连在一起)
1、人性论:性恶论,教育要化性起伪。
2、教育目的:大儒
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
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3、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
4、教师的地位师云亦云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二十六、大学和中庸
《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十七、墨子
1、思想基础:兼爱、非攻
2、人性论:“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外银论)
3、教育目的:兼士或贤士。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4、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
5、教育方法:
主动(不扣必鸣)、创造(述而又作)、实践(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听其言而观其行)、量力(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6、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人民百姓之
二十九、老子的思想
1、文化堕落论
2、人性复归论
3、绝圣弃智论
三H
三十八、智者学派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最早确立文法、修辞、辩证法课程体系。
四十二、昆体良
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学习过程:“模仿一理论一练习”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四十四、夸美纽斯
四十五、
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康德; 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特拉普。
五十一、斯宾塞
五十八、关于学习过程的总结孔子:学、思、行
中庸:学、问、思、辨、行荀子:闻、见、知、行
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夸美纽斯:模仿、偏差、修正
赫尔巴特: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五十九、
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总结教育准备/预备生活说:斯宾塞
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教育改造生活说:陶行知生活准备说:格鲁斯
七十三、
1、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思想;
2、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3、学校文化的构成:
七十四、学生文化的特点
1.学校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校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校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七十七、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七十九、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作用
2、调控功能
3、激励作用
4、评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