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
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种功能?()0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2.语文教材中选取唐诗、宋词、元曲等名篇进行学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A.传递和保存B.传播和交流C.选择和提升D.更新和创造3.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从作用对象看,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功能B.社会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4.社会成员中哪些人能够享受学校教育,受什么程度的教育,受教育机会怎样分,是由一定社会的()所直接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水平C.科学文化水平D.教育制度5.在世界教育的发展史上,法国采用的是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美国则采用教育由各州自行决定的地方分权制,这说明()。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C.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管理体制D.文化传统决定教育的领导权6.孟子认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
这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银论C.动因论D.多因素论7.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银论C.动因论D.多因素论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9.《荀子•劝学》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体现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主观能动性10.印染技工的颜色鉴别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很多。
这说明遗传素质具有()。
A.差异性B.可塑性C.对身心发展的制约性D.对身心发展的不可控性11.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辞,有人善于数理运算。
上述现象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A.顺序性B.连续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12.“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差异性B.可变性C.稳定性D.不平衡性13.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B.有针对性C.因材施教D.抓关键期1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一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求同存异15.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
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整体性C.顺序性D.差异性16.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十二个月喊爸爸"。
这一说法所体现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0A.稳定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个体差异性17.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
这种观点属于()0A.外银论B.内发论C.多因素论D.相互作用论18.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B.环境C.个性差异D.个人努力19.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结构状况D.基础教育水平20.我国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
这说明教育具有文化()。
A.传递功能B.创造功能C.更新功能D.传播功能21.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OA.继承功能B.传递功能C.选择功能D.创造功能2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
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文化传承功能B.文化创造功能C.文化更新功能D.文化传播功能2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
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人口变化D.文化传统24.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功能(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25.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人口分布B.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D.生产力水平26.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
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27.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加倍的简单劳动。
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28.发达国家大多己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
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人口数量和质量D.社会意识形态29.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B.科学实验C.生产劳动D.学校教育30.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
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种功能?()O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31.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构C.社会文化传统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2.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其不良因素。
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选择功能B.发展功能C.传递功能D.保护功能33.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
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A.稳定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34.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课外兴趣小组供学生选择。
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A.顺序性B.稳定性C.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35.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连续性C.差异性D.顺序性36.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
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
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37.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A.顺序性B.阶段性C.连续性D.差异性38.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
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39.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
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B.家庭背景C.社会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40.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A.决定作用B.动力作用C.主导作用D.基础作用41.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一理论?()。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儿童学理论42.如果让六个月的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
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
这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D.遗传素质决定了人发展的最终结果43.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这种现象表明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B.社会环境C.教育影响D.个体实践44.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人的发展犹如白布放进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子的这种观点属于()。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主导论D.主体能动论45.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A.外烁论B.多因素相互作用论C.环境决定论D.内发论46.“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A.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B.教学相长是推动人的发展的必然途径C.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具有主导作用D.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补作用47.新学期王老师接任初一班主任后,立即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并为每个学生制订了学习发展规划。
王老师的做法关注了()。
A.学生发展的顺序性B.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C.学生发展的互补性D.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8.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是()。
A.学校教育B.个体实践活动C.遗传素质D.成熟、环境49.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
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50.发展的关键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互补性51.儿童身心发展在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
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互补性5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53.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
这体现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体差异性54.孟子说“人性本善良,万物皆备于我心。
”这句话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
A.外烁论B.内发论C.多因素论D.内外因交互作用论55.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教育者应该()。
A.找到教育的共同点B.因材施教C.注重学习困难的学生D.循序渐进进行教学56.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
这体现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体差异性57.人的童年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少年期时抽象思维有所发展,青年初期则以抽象思维为主。
这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个体差异性D.不均衡性58.对小学生的教学,教师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
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不平衡性B.个体差异性C.顺序性D.阶段性59.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