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
不 同 地 区 与 种 族 人 群 高 尿 酸 血 症 与 痛 风 的 患 病 率(%)
种族
高尿酸血症
痛风
总患病率 男性 女性 总患病率 男性 女性
新西兰 毛利人
-
27.1 26.6
6.4
13.9 -
欧洲人
-
9.4 10.5
2.9
5.8
-
英国
-
-
-
0.9

-
台湾 土著人
-
-
-
19.9(男); 5.1(女)
7.3(男性);2.44(女)
2003~2004年 广东佛山
n= 13324 22.6(男) 11.6(女)
2005年 北京地区
1993-1994年, 台湾地区
n=1997 年龄>20岁
n=2754(男) 2953(女)
13.8(男);6.0(女)
26(男);17(成年女性) 23(老年女性),50(土著)



10% 90%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肾呤酸脏合转排成








高尿酸血症---分类、病因
尿酸产生增加
原发高尿酸血症
① 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过强 ②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① 嘌呤摄取过量
② 核酸转换率增高(银屑癣骨髓及外骨髓增 殖性、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
尿酸排泄减少
微量白蛋白尿
(30-300mg/24H; 白蛋白/肌酐 比值男 22,女 31mg/g)
GFR(<60ml/min/1.73㎡)或 Ccr (<60ml/min)下降
糖尿病 CV或肾脏疾病
空腹血浆葡萄糖 ≥7.0mmol/L
餐后血浆葡萄糖 ≥ 11.1mmol/L
脑血管疾病:
( 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TIA)

15.2 4.8
外地人
-
-
-
上海
10.1
14.2
-
0.3

-
0.34 0.77 -
我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流行病学
1948年陈悦书首次报告2例痛风; 1958年以前我国仅报告25例; 1980年北京、上海、广州调查(国内以往最大的人群):
年龄>20岁,502名成年人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 男性1.4%, ✓ 女性为1.3%, ✓ 男女性别合计为1.4%, ✓ 未发现一例痛风患者
原发性(特发性)高尿酸血症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肾脏功能降低 尿酸排泄受到抑制(酮症酸中毒、 乳酸酸中毒)
药物(小剂量水杨酸盐、利尿剂、 乙胺丁醇、杀鼠灵、环孢霉素、茶 碱、左旋多巴、烟酸、酒精)
铅中毒肾病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 ----定义
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由于先天性嘌 呤代谢紊乱所致的高尿酸血症。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病因(1)
痛风石(tohpi) 痛风特征性病变
尿酸盐结晶
关节软骨,滑囊 耳轮,腱鞘 关节周围组织 皮下组织 肾脏间质
慢性炎症反应 上皮肉芽肿
细小针状结晶 被上皮细胞、巨核细胞包围 分叶核细胞浸润
痛风 (gout)
由于嘌呤(Purine)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种 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 )和尿 酸盐结晶沉积(痛风石)所致的特征性急、慢性关节炎。
痛风石除在关节、肌腱及其周围沉积外,还可在肾脏沉积, 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肾 功能不全。
体重在第20个百分位数以下的受试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3.4% 体重超过第80个百分位数的受试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11.4% 体重超标,体表面积越大,血尿酸越高 高血压:未控制者,血尿酸增高约58% 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约50% 胰岛素抵抗综合症(IRS):原发痛风中 95% 高胰岛素血症
更显著的增强红细胞膜脂质抗氧化,抗细胞溶 解和凋亡的作用。
6. 尿酸保护肝肺血管内皮细胞的DNA,防止细 胞过度氧化,延缓
自由基引起的器官退行性变。 7. 尿酸延迟T,B免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凋亡,
与高尿酸相关的各项因素
危险因素
亚临床靶器官损害
SBP和DBP水平 年龄(男>55,女>65) 吸烟
(PRPP)
E1
核酸
鸟嘌呤核苷酸 鸟嘌呤核苷 鸟嘌呤核苷
1-氨基-5-磷酸核糖
腺苷酸 甲酰基
E5 E4 次黄嘌呤核苷酸
黄嘌呤核苷酸
次黄嘌呤核苷
E2 PRPP
尿酸
次黄嘌呤 E6
黄嘌呤
腺嘌呤核苷酸
核酸
PRPP 腺嘌呤核苷
腺嘌呤
尿酸在人体的转运
内源性尿酸
外源性尿酸
80%
20%
每天产生750mg
进入尿酸池
349.8±97.6μmol/L (男) 276.2±84.3 μ mol/L(女)
331±74μmol/L( 男) 254±61 μmol/L(女)
高尿酸血症与伴随疾病
高脂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IV型高脂血症) 20-60%痛风患者中存在
肥胖:若干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肥胖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 肥胖与尿酸的过度产生和排泄减少密切相关
痛风常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 伴发。
历史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学家Hippocrates 公元5世纪Byzantios用秋水仙碱治疗通风 17世纪Sydenham患痛风,1683对痛风详尽描述 20年后,Wollaston等尿中发现尿酸结晶 1848年Alfred Garrod证实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关系 1895年Enol Cischer确定尿酸结构于核酸嘌呤的关系 1931年A.E.Gaarrod肯定痛风是一种代谢病 1950年Buchanan等阐明嘌呤化合物的合成过程 1966年Seegmiller等发现原发性痛风与酶缺乏有关 1971年Sperling等发现各种继发性痛风的原因
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心绞痛;冠脉血
运重建;心力衰竭,慢性心功 能不全,冠心病)
肾脏病变:
糖尿病性肾病;肾损害(肌 酐升高男>133,女 >124mol/L);蛋白尿 >300mg/24H)
27
高尿酸血症危害
痛风病理生理 HUA仅10%-20%发生Gout
尿酸呈弱酸性,其pKa为5.75 ~ 10.3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
欧美国家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2%-8%
痛风0.13%-0.37%
美国NHS(全国健康调查) 1983-1985
痛风发病率 0.5%-0.66%(男性) 0.1%-0.3% (女性)
西方国家 几乎10%的成年男性在其一生中有至少一次高尿酸血症。 在住院人群中,所有成年男性的13.2%显示存在高尿酸血症。
痛风患病率 (%)
0.77 0.0315
5~12
平均Sua
5.7±1.3mg/dl(男) 4.4±1.06mg/dl(女)
289.6±76.6μmol/L(男) 236.5±63.3μmol/L(女)
373.9μmol/L(男) 286.6 μmol/L(女)
320.0±61.1μmol/L (男) 250.6± 53.3 μmol/L( 女)
40~44% 重吸收
6~12%
少量重 吸收
少量重 吸收
堆积后 可致肾 结石
13
高尿酸血症(1)
正常血清尿酸水平:
儿童期
214 μmol/L (3.6 mg/dL)
女性(绝经期前) 100 - 309μmol/L
(1.6-5.2 mg/dL) 男性 143-380 μmol/L (2.4-6.4mg/dL)
血脂紊乱
(TC>5.0mM, LDL-C>3.0mM, HDL-C 男<1.0mM,女<1.2mM TG>1.7mM)
FPG5.6-6.9mM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男<55,女<65)
肥胖
LVH(ECG)
LVH(UCG)
颈动脉壁增厚(IMT > 0.9mm或粥样硬化斑块) 血清肌酐轻微升高
(男115-133,女107124mol/L)
HUA分型诊断
根据尿尿酸排泄及清除水平进行分型:
尿酸排泄 尿酸清除率
尿酸排泄不良型 <0.48mg/kg/h
<6.2ml/min
尿酸生成过多型 <0.51mg/kg/h
≥6.2ml/min
混合型
>0.51mg/kg/h
<6.2ml/min
注:患者低嘌呤饮食5天后,留取24小时尿检测尿尿酸。
尿酸清除率=尿尿酸x每分钟尿量/血尿酸
主要原因嘌呤代谢酶的缺陷
➢ PRPP合成酶活性增加
➢ PRPPAT增多或活性增高 ➢ HGPRT缺陷
X伴性遗传
➢ XO活性增加 多基因遗传
不足10%患者由于尿酸生成增多
嘌呤代谢途径关键酶突变
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次黄嘌呤鸟嘌呤核糖转移酶
黄嘌呤氧化酶
非常罕见,成家族性,有些罕见的代谢缺陷病常在幼年发病并无痛风的症状
高尿酸血症(2)
➢ 高尿酸血症 血清尿酸
男性≥ 416μmol/L (7 mg/dL) 女性≥ 357 μmol/L (6 mg/dl)
➢ 尿排出≥3600μmol/24h(600mg/24h) 高尿酸尿
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分

高尿酸血症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
酶代谢缺陷 分子代谢缺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