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第节课课型:新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过程与方法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会列举出常见的种种液体,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可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教材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形成溶液的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后面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重点: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溶液的组成、溶液与浊液的区别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具:课本中的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几章学习中用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海水、河水、地下水即使清澈见底,也还不是纯净的水,这是为什么?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导入新课:板书一、溶解的过程活动天地3-1:取一只小烧杯,倒入约50毫升水,用药匙将食盐一点一点洒落水中,仔细观察食盐的变化,直至食盐在水中消失,用手轻摸烧杯壁的凉热。

认真操作,体会实验中蕴涵的道理。

在操作中可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从一些常见的现象中,讨论课本提出的3个问题。

板书溶液溶剂溶质慨念(一)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因为溶液是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我们一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液就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二)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液溶剂:一般是液体[讲述]溶液概念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二是混合物。

[检测]判断正误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

2.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出示:食盐水、黄泥水和油水混合物,讨论它们是一样得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了解溶液为什么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板书(三)溶液和浊液的关系[讨论]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那么溶液有那些用途呢?同学们能否举几个生活中应用溶液的例子?[提问]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实验探究3-1: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讨论交流:P59页的思考问题[讲授]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要吸收热量;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与水分子结合,生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要放出热量。

如果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就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例如NaOH溶于水,反之就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例如:NH4NO3溶于水。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在溶液中,一般把液态物质当作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这两份溶液里,都是水作溶剂,食盐、蔗糖两种固体作溶质;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常用量多的一种作溶剂;如果有水,不论水的量的多少,水都作溶剂,另一种物质作溶质。

通常不指名溶剂的溶液都是水溶液。

读溶液的名称时溶质在前,溶剂在后,蔗糖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叫“蔗糖的水溶液”。

[练习]酒精溶于水,溶质是,溶剂是,读作:碘溶于酒精,溶质是,溶剂是,读作:板书二乳化作用:[讲授]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得到乳状混浊的液体,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成上下两层。

再加入洗涤剂之后,形成的乳浊液可以比较稳定的存在,液体不再分为两层。

洗涤剂的这种乳化功能可以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因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洗涤剂洗掉。

板书乳化作用和乳化现象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阅读:P61多识一点练习: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B.牛奶C.碘酒D.汽水2.组成溶液的溶质是()。

A.只能是固体B.只能是液体C.只能是气体D.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一杯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是()。

A.不相同的B.上面与下面不相同C.相同的D.以上都不可能4.下列关于溶液中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不一定是混合物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C.溶液都是无色的D.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5.把一杯食盐水倒出一部分,没有改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液的性质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溶剂只溶解一种溶质B.5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可得15mL酒精的水溶液C.洁净的空气是溶液,其中氮气是溶剂D.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将糖水和盐水混合在一起,既有盐又有糖,就不是溶液了7.乳浊液和溶液之间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一种物质B.都是混合物C.都澄清透明D.都均一稳定8.一杯很甜的糖水加水后降低甜度,其中不变的是()。

A.溶液质量B.溶质质量C.溶剂质量D.都不变小结:通过学习本节,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布置作业:完成课时作业教学反思: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第节课课型:新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共2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准备说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能够准确区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初步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置教学情境,采用演示的形式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

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具:课本中的器材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三、探究发现【实验演示】P62页活动天地3-3并完成表格和思考【讨论】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板书:(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1) 一定温度;(2) 一定量的溶剂;(3) 某种溶质。

[讨论] 为什么要强调上述条件?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吗?强调一定量的溶剂,可以在上述烧杯中再加水,原来不能溶解的又能继续溶解;强调一定的温度,可以给上述烧杯再加热,原来不能溶解的又溶解了,说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加硫酸铜晶体不能再溶解,如果再加少量食盐还会继续溶解。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比如现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使它成为饱和溶液?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P63页)(1)加溶剂(2)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加溶质(2)蒸发溶剂(3)降低温度(二)、浓溶液和稀溶液1.人们常把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溶液的浓和稀是溶质在溶液中含量的多少,它与温度的变化、溶剂量的多少无关,不受条件的限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则是指溶质的溶解是否达到最大程度,要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制约。

那么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间的关系如何呢?【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毫升的水,分别加人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思考:通过刚才实验,想一想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结论:从实验中可以得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它们间的关系是:(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对于同一种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思考:一杯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竟然比饱和硝酸钾溶液浓,这是真是假?小结:溶液的分类1、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继续溶解同种溶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根据含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无关)- 浓溶液和稀溶液三、课时小结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四、课时练习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3、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②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④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⑤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⑥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布置作业:挑战自我 1 2 3教学反思: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第节课课型:新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溶液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溶液组成的表示对于现实生活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