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 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 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 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 飱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 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 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 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 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 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 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 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5、阴阳的转化: 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其相反 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 一个质变的过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原文〕
故积阳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 沉降,凝聚为地。 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 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为阴阳既主生 长,又主杀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 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
〔经文分析〕
2、 “治病必求于本” • 第四、从疾病诊断方面上讲,诊断的目的在于弄清阴病, 抑或阳病,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 第五、从疾病的治疗方面上讲,由于疾病的发生、变化是 阴阳失调所致,因而治疗上重在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动 态平衡,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 调之,以平为期”。 • 第六、从养生方面上讲,人体阴阳之气是养生防病、延年 益寿的关键,知“七损八益”以协调阴阳,《素问·四气 调神大论》指出法天地阴阳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 冬养阴”。 因此,用阴阳的理论达到分析生理,探讨病理,指导 治疗的目的,故“治病必求于本”是《内经》中指导辨证 论治的最重要原则,是医生必须遵循的法则。
• 天地:泛指自然界 • 道: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1、规律、法则;2、本源 纲纪:总纲、纲领,即把一切事物总的归纳起来。(万物之纲纪是言阴 阳是分析和归纳万事万物的总纲) 父母:根本、本源;(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生:产生;杀:衰亡、消亡;本始:本原、起点;(阴阳是事物产生和 消亡的本原和起点) 神明:变化不测谓之“神”,品物流行谓之“明”,能使万物显露形象 和变化的巨大力量,谓之“神明”;即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藏聚之所;神明之府,是言阴阳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表 现于外的现象的概括。 求:推求;本:阴阳。由于人体疾病是阴阳失调所致,故治病必须协调 阴阳这个根本。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内容,“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
2.以阴阳理论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法、养生、药食气
味的规律,理论意义及临床应用。 3.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对自然界事物和人体进行五行归类的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
一、阴阳学说的总纲及其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说明天地是由轻清、重浊 两种不同状态物质相互对立组成的。 2、阴阳的性质: “阴静阳躁” 3、阴阳的功能:“阳化气,阴成形”。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4、阴阳的互根: 是指阴阳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阴阳 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双方都以彼 方的存在作为已方存在的前提,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为 用的。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以万物的生长收藏说明阴 阳互根关系,它包含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事物一年四时中 春夏生长、秋冬收藏的正常发展规律;二是认为“阳生阴 长”是阴阳之治,而“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
〔经文分析〕
2、 “治病必求于本” 本,本意为草木的根,引申为根基、根本的东西,而 在此则指阴阳。为什么要以阴阳作为治病的根本呢?又如 何求本呢? •第一、从生理角度讲,人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之本 就来源于阴阳,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夫自古 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第二、从人体结构上讲,人体各器官组织也是由阴阳构成 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阴平 阳秘,才能“精神乃治”。 •第三、从病理角度讲,人体疾病的产生,就是阴阳平衡失 调的结果,如临床上表现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甚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题解提要〕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对应、适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 为之象。 应象:相应的征象。 阴阳应象大论:是关于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有象对应的理论。是 联系自然界的相应征象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篇重要论文。
〔本篇内容〕
〔经文分析〕
概括地说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 1、指出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是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这两方面的对立 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探讨阴阳的 概念与规律,也就认识了自然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 规律,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提出了“治病必求 于本”,即治病也必须根据自然界规律(即阴阳)来作指 导,对《内经》诊治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