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华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南华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填空:1、1984年全国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正式出版。

中国内地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是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年。

海外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

钱锺书《管锥篇》的出版是中西比较诗学再度兴起的标志。

2、从影响与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类型有:印象、口传、笔述。

3、形象学文本外部研究分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

4、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分为: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诗学文类的比较研究、诗学话语的比较研究、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5、跨文明阐发研究四种主要方式是: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技阐发、综合阐发。

名词解释与分析: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国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思潮、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研究模式:(简答)(p69-72)1.直线式影响。

所谓直线式影响就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它表现为两点一线,即从一个起点指向一个终点,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

2.辐射式影响。

所谓辐射式影响就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响,它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

3.焦点式影响。

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作家可能受某个外国作家的影响最大,但同时也受一群作家的影响。

4.交叉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叉,其表现特点是:从流传的方向和线路看,“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

5.循环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一种循环。

这种循环模式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

这种影响更突出流动性、互动性,其研究模式最能代表比较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它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1)同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

(2)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

3、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寻求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4、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这些媒介可以试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

5、译介学定义: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研究范畴: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包含翻译理论、翻译文本以及翻译史研究三大项目。

1、翻译理论研究——主要研究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关系,突出变异性的合法性地位,将翻译从原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

2、翻译文本研究——译介学的文本研究包括译本与原文的对照、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方面。

译介学的研究并不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而是为了研究文本交流中的深层问题,如,各种文化、政治因素如何制约了翻译行为并产生变异性。

3、翻译文学史研究——主要通过重新检视翻译的历史,重建译文与原文的关系。

关注在怎样的的语境下一种异域文学被引入,如何通过翻译文学再现并固定了源文化的形象。

6、形象学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这种形象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物。

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先见、身份、时间)、他者(异国肖像、异国地理、异国人)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狂热、憎恶、亲善)来展开。

7、接受学定义: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额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研究内容:(简答)1、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理解所产生的差异。

如:中国读者对司汤达《红与黑》的接受。

2、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

如:五四时期中国对俄国文学的接受。

3、不同作家对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的接受。

可以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不同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如:贾平凹对川端康成传统美学理想(清丽、空灵等)的接受。

4、研究异域文学进入本土后是如何被本土作家改写、再创造而终始发生变异的。

8、类型学定义(填空):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得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研究内容:(简答)1、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历史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表面不同地域的人类共通心里的客观存在。

“二母共争一儿”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相类似的情况。

可以挖掘出“和而不同”的深层次文化意蕴。

普罗米修斯和恶魔。

3、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突破时空、语言、文化的界限,去寻觅客观存在的各民族文学内在共通的诗学特征。

如背景的设置:英国哈代笔下透着阴郁情调的爱敦荒原和美国爱伦.坡笔下充满恐怖的城堡。

4、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欧洲17世纪处在各国出现的一系列文学流派,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着共同的“巴洛克”式的类型学的相似。

9、主题学定义: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研究范畴: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过去还有主题史、套话)研究分类:(简答)1.典型场面的题材。

2.地理题材3.描写对象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等所组成的题材。

4.世界文学中常见的各类人物形象的题材。

5.传说中的典型构成的一组组独特的题材。

10、母题1、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传承延续。

2、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

3、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如果综合上定义,那么,母题就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

11、渊源学与流传学的关系1、它们都是影响研究,都具有实证性。

2、渊源学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的研究,即渊源的研究反过来追溯源头,它把研究的起点从放送者改为接受者,也就是说渊源学从文学的接受者出发,探寻它的异国的源头;而流传学则以文学发送者为起点,去考察文学跨越不同国界之后的具体传播和流变。

3、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它的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而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其终点是明确的,但是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是需要研究者给以考证和追溯的。

例如:我们如果把考察的起点放在契柯夫的文学特征上面,从而来研究它的小说对鲁迅小说的影响,这就属于流传学研究;而如果把考察的起点放在鲁迅的小说上面,进一步考察这种文学表现的国外来源,并试图考察小说中并未说明的影响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这就属于渊源学研究。

1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关系联系:从理论关系上讲,影响研究与接受学是相辅相成的,有因果承袭关系的。

接受学与影响研究都关注影响的“接受者”。

区别:1、理论基础不同。

接受学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关注的是域外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与阐释,注意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得联系。

与接受学相比,影响研究更注重文本研究的外部因素,借助考据、统计等科学的方法,探求与论证的核心并非美学问题。

2、理论重心不同。

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中,接受学更看重读者的因素,它重在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研究域外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阐释以及产生此类阐释的不同原因,探求不同文化圈的读者在阐释和理解文本时的各种规律,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影响的因素。

13、主题与母题的区别的联系1、主题和母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对概念。

首先,母题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它是客观的而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和倾向性的,它不提出任何问题。

而主题是母题经由作者处理之后从中归纳出的某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

如战争,无所谓好坏,但经由作者处理就会提炼出残酷、不义、或者正义、力量等不同的主题。

一旦母题具有了倾向性,它就上升为了主题。

主题已经达到了提出问题的高度,从某个意义上说,母题是潜在的主题。

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母题可以在不同的主题中再生。

2、其次,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主题却是无限的,据学者统计,母题总共只有一百来个,但是不同的母题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主题。

因此,主题的数量从理论上说可是无限的。

这一点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无比丰富的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作品,林林总总,难以记数,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主题,但它们蕴含的母题却总是那么几个:爱和恨,生和死,聚散离合,喜怒哀乐,等等。

3、母题一般与情景有关,主题与人物有关。

母题是素材的一部分,母题出自情景,而主题是通过人物具体化。

可以说,每一个特定的情景必然蕴含着一个母题,譬如,"两个女人之间的一个男人","女儿与父亲政敌的儿子相爱"这两个情景就清楚地昭示了"爱的选择"和"爱情与责任的冲突"这样的母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