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过程与方法: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借鉴良好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法:阅读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正音
四、指导朗读
五、正确规范朗读课文
六、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
社会的动荡使这一时期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
而追溯中华文明的根源,则大部分来源于先秦时期。
由于目睹社会的动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抒发言论,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拯救万民。
虽然这些行为并没能改变纷乱的时局,但其影响却远比他们所预期的深远。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些贤人们用毕生的思考所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关于先贤们对学习态度的言论,看看对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二、检查预习
通过同学们的预习,我们应该对这八则语录有了基本的了解了。
那么我先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教师请学生介绍孔子、孟子、荀子生平以及创作,及作品《吕氏春秋》,
还可请查阅资料的同学补充。
但要求学生主要掌握课本所及内容。
2、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三、正音。
诵读时要读准字音,告诉学生文言文中破音异读、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的现象。
教文言文时,学生读音准确,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意,这是准确、规范诵读课文的必要步骤。
强调重点读音:
一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通“惘”;“日知其所亡”中的“亡”通“无”;
二是多音字,“不亦乐乎”中的“乐”读“lè”;“可以为师矣”中的“为”读“wéi”;“可谓好学也已矣”中的“好”读“hào”?;“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的“舍”“折”分别读“shě”、“zhé”;“物固莫不有长”中的“长”读“cháng”.
三是解释《论语》的“论”读“lún”。
论是议论之意,语是答述。
此书是记孔子平日与门下弟子讲学、论治相问答的言语,所以叫“lún”语。
四、指导:主要从语音、语气、停顿三个方面对学生朗读提出要求。
1、语音。
教师范读,要读出轻重音,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
2、停顿。
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
3、语气。
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五、正确、规范朗读课文。
六、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过程与方法: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借鉴良好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精讲八则语录:
第一则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教师指出应着重理解实词并补充其它字词意思,便于理解。
(1)重点:
实词:时(按一定时间)、习:(实习、温习)、乐(快乐)、愠(恼怒)、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知(了解)。
虚词:之(代词它,指学习的知识),而(顺承关系,转折关系“可是”)。
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2)补充: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称孔子、墨子、老子。
《论语》中“子曰”中的“子”都指孔子,也可译为“先生”。
学:指学习礼(包括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
(3)句子翻译:
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3、朗读、背诵
第二则语录: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1)实词: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为(动词,成为,作为);
虚词:
以:(介词,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之”,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2)翻译句子:注意省略句式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
3、朗读、背诵
第三则语录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1)重点:
实词:殆(危险,也可译为疑惑,这里也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虚词:则(连词,就)通假字:罔(通惘,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2)译句子: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
3、朗读、背诵
第四则语录
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2(1)重点:
实词:通假字:亡(通“无”。
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
)谓(称为)。
?
(2)翻译句子: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自己所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
3、朗读背诵
第五则语录
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1)重点:实词:心(古代指头脑);虚词:则(就);之(表停顿、无意)?
(2)翻译句子: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3、朗读背诵
第六则语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重点词语:虚词:而(转连“可是”、顺连)
(2)翻译句: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花纹。
3、朗读背诵
第七则语录
1、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2、(1)重点词语:
实词:假(借助)虚词:固(本来)。
故(所以)。
之(的)。
以(介词,用来,来)
(2)译句:事物都有长短,人也是这样。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助、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第八则语录
1、以修身自强,则配尧禹。
2、(1)重点词语:
实词:配(与之相配)虚词:以(能)。
则(就)。
(2)译句: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可以和尧禹相当。
五、教师简要分析内容:
(1)、本课的八则语录主要论述了有关学习的方法、态度、品德修养,思想内涵丰富,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语录的内涵,从中悟出道理,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这才是学习本课书的目的意义。
问题设计:
1、第一则的三句话,是从三个角度论述学习的感受的,想一想是从那三个角度论述的?
2、让学生归纳概括八则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第一则语录论述了不断学习、相互学习,指明学习的方法与个人修养。
第二、四、六则说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三、五则说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七则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八则说明学习与品德修养。
3、文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4、论述了学习要随时总结的句子是?
5、论述了学习要有顽强的毅力的句子是?
(2)、争取当堂成诵。
在以上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应当能做到熟练背诵。
拓展练习:
除了完成相关作业外,要体会语录的内涵,从中悟出道理,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在观察日记本上写出自己的体会、收获。
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