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二模作文分析及范文整理

高三二模作文分析及范文整理

2015年高考模考作文整理分析【2015二模普陀区】“对于巨人,只有极少的人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拜倒在巨人的脚下。

”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

(2)全文不少于800字。

(3)不要写成诗歌。

【材料解读】关于审题,一般需要依次考虑三个问题:话题,层次,角度。

首先,这个材料讨论的话题就是:应该赞同站在巨人肩膀上,还是拜倒在巨人的脚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析:分析这个材料的内在层次。

主要层次是“而是”转折关系,可见极少数人和更多的人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层是“对于巨人”。

巨人可以抽象为真理,也可以是伟人,也可以是自身曾经的巨大的成就。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这些角度:1、善于继承,才能有所突破去创新2、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3、仰慕之情固然可贵,与此同时也要善于学习借鉴以提高自身最后,就是选择角度的问题。

以上三个角度皆可。

【范文1】心怀诚意,奋力登攀( 68分)对于巨人,只有极少数人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拜倒在巨人脚下。

这句话不免让我们联想到牛顿这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

他从前辈伽利略手上接过数条物理现象,并踩着这个巨人的肩膀奋力一跃,总结出他的三定律,从而成了我们今天仰望的新巨人,可真算得上是极少数的那些人啦。

然而牛顿之所以可以站上前人的肩膀,我想绝非是因为那个小小的苹果,是因为牛顿本身出色的数学能力才使他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

若是找来一个不学无术的村夫,恐怕一筐苹果也不足以让他爬上伽利略的脚趾吧。

所以,更多人的拜倒是不无道理的。

先哲之所以成为巨人,受人仰视正因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境界。

要踩上他们的肩膀首先就要理解他们的思想成果,这本身便是一大考验。

因此只有极少数精英才可做到。

然而,对拜倒在脚下的这一群,他们仰望着巨人“高不可攀”的身躯,惊叹着:“多么雄伟啊!这简直是神,人怎么可能企及呢?”完全忘了巨人也是从此刻他们脚下的土地上出发的。

久而久之对巨人的敬仰迷恋变为一种变态的狂热崇拜。

脚下的人群们围起祭坛,禁止一切对巨人的亵渎,一切试图攀登巨人的人都会受到它们的阻拦和攻击。

从在烈火中送命的布鲁诺,到受到监禁至老死的伽利略……巨人在这群无勇无谋的凡夫俗子的哄闹下越发的寂寞了。

巨人在想什么呢?巨人们拼尽一切,成为巨人,自不是为了像雕塑一样被日夜朝拜。

巨人立于天地,是为了告诉后来人,人类的文明亦可以如此强大,是希望后人能借助它们的成果,离开平庸的土地,到达新的高度,立于肩头最好,止于膝头也未必不可,何曾想有今日的“殊荣”?岂不悲哉!所以,巨人存在的意义是通向更高境界的阶梯,而非阻碍前进的“王屋太行”。

而反观今日,坊间流传的所谓专家之言,经新媒体转载再三,变成了众人朝拜的“权威之辞”,众人的观点越发一致,成了“一言堂”;而一些心怀不轨的小人,为了追求名利,匆匆跃上巨人的脚面自以为已高人一等,大放厥词,嬉笑怒骂,无所不用。

徒借了巨人之名,却在追求脚下的世俗功利,甚至还误了后来的攀登之人,此乃大害也。

古之攀登者何在?人类文明要想继续进步,社会要想继续发展,改变刻不容缓。

巨人们抖了抖身上的虱子,在云端静静等待着真诚而又善于攀登的后继者。

【评析】本文主题明确,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审题的角度是:善于继承,才能有所突破去创新。

思路清晰,正面和反面论证继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又从站立者、拜倒者和巨人的三个方面去论述,可谓论证严密,语言生动典雅,很有艺术感染力。

【范文2】不忘“拜倒”之心(64分)对于巨人,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拜倒在巨人的脚下。

巨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高远而无法达到的,巨人或许是时代洪流中的伟人或许是前人的科学成就。

巨人是难以逾越的,但对少数人来说,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比巨人更高的成就,或在巨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瓦特在原有蒸汽机的基础上,造出改良蒸汽机,推动蒸汽时代进一步发展;两位青年科学家,在普勒休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继续试验,最终获诺贝尔奖。

他们站在前人的科研结果之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拜倒在巨人脚下,他们没有取得比巨人更高远的成果,于是他们献上了自己的崇敬之心,向巨人的成功表达由衷的钦佩。

我们崇敬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我们钦佩在百般阻挠下发明LED灯管的中村修二;我们敬仰为黑人全心全意奉献的黑人之父,阿尔伯特.史怀哲。

我们拜倒,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或许是在经历了无数次企图超越的失败后,我们发现站在他们肩膀上的可能性渺茫,于是我们知难而退,变挑战为拜倒。

然而当下,我们不再敬仰巨人,当代人内心的“拜倒”意识正逐渐消失。

某个人一有什么成就,大家就过去批判,仿佛自己若少踩了几脚便吃了什么亏似的。

他们缺乏拜倒意识,过分高估自己。

如《谁是最可怜的人》中所谈到的孔子被人随意揉捏,时而背负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劣迹,时而承载儒家思想的全部辉煌。

巨人于人们而言只是无关轻重的“物件”。

那站在巨人脚下的人们虽然是“形体”上的矮子,但却是“内心”上的巨人,如此看来丧失拜倒之心的他们不久之后或许会说出“儿子踩老子”的论断来。

“拜倒”意识固然重要,但不会敬仰,单纯作出拜倒姿势的行为并不可取。

他们可能是一群不敢于进取而倒在巨人脚下纳凉的庸碌无为者,在他们心中从来没有产生过“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目标。

我想,带有钦佩的拜倒,带有突破的前进之心是当今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自大高傲的心灵巨人,亦不是躺倒放弃的行动矮人。

常存拜于巨人脚下的拜倒意识,常怀站于巨人肩上的超越之心。

【评析】本文开篇不俗,从巨人的角度出发,解释巨人是什么。

又从心理和意识角度分析继承者和创新者的心思,紧扣材料和标题主线,结构完整,从心灵方面着眼,又提升了境界。

【范文3】只是不拜倒于巨人脚下(62分)“对于巨人,只有较少的人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拜倒在巨人脚下。

”这不免叫人联想到牛顿的一句,“我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后人多将其看作一位“巨人”的谦逊来学习,却少有将之看作一种超越的动力和鼓舞,正应和了“更多人的拜倒”,可我想就“拜倒”而言并非好的对于巨人的回应。

人们常将品德高尚,或是在某个领域建树颇丰的人称做巨人。

这在我看来似乎就暗含着难以超越和亲近而需人拜倒——膜拜却敬而远之的意味。

巨人所达到的高度固然会令人仰视,然而其是否果真难以超越只得“拜倒”呢?只有极少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可否认,“巨人”已是人类文明中的光辉灿烂,本就在少数,能够站在其肩膀触碰更高的天空,要求将更高。

可是这一切不是我们心灰意冷下只会拜服的理由。

金克木苦心钻研经卷,自学梵文、巴利语及多国语言,成就一代“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莫言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却凭着对文学的执着为中国取得首个诺贝尔文学奖。

我想如今不少人学历远甚其二人,却为何他们可以参见经典学习前人而创造其自身的高度,成就各自领域内的巨人。

回答很简单:热爱并敢于追逐和投身于其专注领域,这每个人都知道。

如今名人传记,“成功学”书籍可谓铺天盖地,无不强调“热爱”“执着”等等字眼,也无不是超越的条件。

而当下智力健全的更多人却仍选择“拜倒”而非尽力去攀上巨人的肩膀。

我不禁想到高考题每个人心中总会闪过一些微光却不加青眼,而往往在天才的作品中看见这些微光的影子。

诚然更多人对巨人会怀揣着一种敬仰,只有极少数人会敢于挑战而攀登。

然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

《娱乐至死》中提及,前人留下的是为等待有人去指摘。

同样,后人的意义更多是待人去藉以达到另一个高度,而非“拜倒”外一无所为,如此,只能是停滞不前甚至衰败。

亚里士多德当世也是一位巨人,但年代所限,其许多理由存在错误,正是伽利略等后人站在其肩上方有如今科学。

所以巨人无需我们拜服,而是同样有一颗简单之心去执着攀登——热爱,专注,追逐。

而今丰裕的物质生活令人懈怠,望巨人而观止,拜服着看极少人去登肩,心里计量着,如此热爱专注追逐太过艰苦,却少有成效,巨人岂可轻易比肩?看似聪明,实则愚钝,为物质享受而放弃一次提升的超越做出拜倒的虚伪姿态而安逸享乐,世人皆如此,则将永无前进,一切物质浮华亦成烟云!本不必畏惧无法登肩,毕竟“只有极少数人能站在巨人肩膀”,却不可只会拜服。

【评析】与大多数考生的立意不同,本文不赞同常人对“巨人”看法,引人兴趣。

从矛盾的统一处,选择立意为敬仰巨人,“只是不拜倒于巨人脚下”,很新颖。

【范文4】超越“巨人”,一路向前(61分)人类历史上从不缺少“巨人”。

他们往往因为在某一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被人们普遍视作永远的丰碑,受尽尊重和仰望。

然而,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没有永恒的真理,唯一不变的只有“不断地变”,当巨人成为不可动摇的僵化神话,那么丰碑就变成了路障,唯有突破、超越才能转动历史的齿轮。

当我们匍匐于地,看到的是不可凌越;当我们历经艰辛地站于巨人之肩,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更能看得更远,继续前行。

对于巨人这一获得普遍承认的庞然大物,吹捧盲从是易,质疑突破是难。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社会契约论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

霍布斯在“君权神授”的政治宣扬中用“契约”反对禁锢,这是他对于那个时代的突破。

五十年后,洛克发展了契约,用立宪与分权给予了封建致命一击,他不仅突破了时代,甚至超越了彼时已广为接受的霍布斯宣扬君主专制的理论,而卢梭更是直接把社会契约发展为人民主权,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民主共和。

即使是在同一个方向,同一条道路上,先贤的丰碑也有可能具有着瑕疵和局限,不要害怕质疑,不断地突破才能前进。

然而质疑和突破是建立在独立的思考与深入的了解之上的,也许这也就可以解释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大部分人只是拜倒在巨人的脚下。

崇敬和敬仰是一种省力而安全的做法。

附和不需要艰苦的思考,与大众保持一致又可以避免成为秀于林的树,而表达崇敬更可以体现出自己的谦卑和高贵,何乐不为?于是即使沦为平庸也在所不惜。

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也幸而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有不屈的灵魂,他们会对巨人深究,对“真理”诘问,甚至重走一遍先贤之路。

于是他们得以在心灵上与巨人相接近,也因为挑战权威而受到的嘲讽而更深刻地与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当最终登上了巨人的肩膀,看着远方的太阳跳跃出海平面,他一定会有一种流泪的冲动,为自己,为巨人,也为真理。

即使最终他超越了巨人,乃至推翻了巨人,他的内心也一定是崇敬与感恩的——这才是真正的敬仰:在平等的地方与你进行心的交流,用独立的思考与不屈的抗争超越,突破,前进,继续开拓那片光荣的荆棘路。

当巨人化作丰碑,他就被永远定格在了那里,然而路漫漫兮,我们仍将前行。

你的膝盖生来不是为了下跪而是为了前进;你的头颅生来不是为了低头,乃至磕头,而是为了思考。

不要让丰碑沦为路障,一路前进吧,超越,突破!【评析】立意正确,主张突破。

素材新颖,论述充分。

从巨人着眼,前后照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