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同步学案
一.疏通课文
第一段
天命之谓性.(本性),率.(遵循)性之谓道,修.(修明)道之谓教.(教化)。
道也者,不可须臾
..(片刻,一
会儿)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
..(警戒谨慎)乎.(在)其所不睹,恐惧乎.(在)其所不闻。
莫.见.乎.(在)隐.(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方更易被发现),莫显乎.(在)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表
现出来),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符合节度),谓之
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也。
致.(达到)中和,天地位.(安于其位)焉,万物育.(生长繁育)焉。
第二段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第三段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很少)能久矣!”
第四段
子曰:“道之不行.(实行)也,我知.(知道)之矣:知.(聪明)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
(知道)之矣:贤者过之,不肖
..(不贤的人)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第五段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
..(努力实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
”知.(懂
得)斯三者,则知.(知道)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
..(的方法)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
第六段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爱)亲也,敬大臣也,体.(体恤)群臣也,子.(像爱护自己的孩子爱护)庶民也,来.(招来)百工也,柔.(善待)远人也,怀.(安抚)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确立);尊贤,则不惑.(迷惑);亲亲,则诸父昆弟
..(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迷惑);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第七段
诚者,天之道.(道理)也;诚.(努力达到“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努力)而中.(符合),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坚守不渝)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放弃)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坚持),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
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
..为不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4.莫知其苗之硕.
5.其机.如此
三.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
D.子庶民。
则百姓劝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四.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
2.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
3.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6章)
五.简答题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2、《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两篇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3.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
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
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
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
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
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间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
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