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教材介绍杜永寿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其中一年级、七年级教材已在全国新教材实验区开始使用,受到了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开掘这套教材的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教材的基本框架、教材的体例与结构等方面作一概略介绍,为实验区教师及教研员提供点滴参考。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有许多新的特点,倡导新的教育观念、关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音乐课程的体系框架等是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紧紧把握了这些特点,力求使教科书符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一)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写力求体现素质教育观念,落实国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的传统学科体系,从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立必要的学习领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畏难情绪,突出体观音乐学科的基础性教育作用。

(三)以学生为本,重新定义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方式。

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创造性学习方法。

(四)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加大学生的信息接触面,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经典与一般、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在考虑知识与技能的递进关系与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开放、灵活、动态代替单一、僵化、封闭的选材模式,为学生提供开阔的视野与宽泛的学习材料。

(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与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与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六)教材的内容编排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热爱民族文化与尊重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化到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思想与艺术方面的熏陶。

(七)充分认识当代学科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注意吸收音乐学与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软化学科边缘,拓宽音乐学科途径。

注意吸收音乐与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的新观念、新成果,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关内容、共通的手段进行有机整合,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的总体特点(一)体现时代特征,突出新的教育理念1.从原来侧重知识、技能(双基)转为加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教材的科学性。

2. 音乐教学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加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4.强调音乐与历史、文学、相关艺术的关系,把音乐学科放在文化的整体大背景中加以定位,同时注意加强开发与研究学科特色的方法、手段。

(二)选材范围宽泛,突出人文价值观1.打破以欧洲专业音乐为中心的旧学科体系,按课程标准中“尊重艺术劳动,理解多元化”的价值观,更加平等、客观地对待历史上及当代所有音乐文化财富,广泛涉及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

2. 根据课堂标准中“教材内容编写建议”的要求,注意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音乐、优秀的新作品之间的比例搭配,所选材料尽可能贴近课堂教学实际,以利于学生活动设计。

3. 配合课程标准中新扩展的“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板块,在具体曲目的选择上,有意识地加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编排形式新颖,各项教学板块的安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1.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精心设计、编排,力图将“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合理、巧妙地分布到各个单元中。

2.将音乐基础知识、技能有机渗透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回避僵化、生硬的学科知识体系。

3.教材内容以单元包的形式呈现,各单元包都有目的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力求有机关联,整套教材题材较为丰富多样。

4.教科书的版面力图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作为对教材内容解释、补充、提示、引申的插图紧扣主题,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认知基本相符;栏目图标统一、易解,有助于具体教材内容的合理规划。

三、教科书的基本框架本套教科书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为“经线”,另设四条“纬线”:音乐与人生、社会、自然,音乐与民族、国家、地域,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姊妹艺术。

“经线”与“纬线”的交叉综合编织出本套教科书体例与结构的基本脉络。

(一)教科书的基本框架1.每册教科书分为六个主题单元包,各单元包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关联。

全部六册书共计三十六个单元包,基本涵盖了课标七至九年级的全部“内容标准”。

2.每个单元包由若干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栏目组成。

这些教学栏目主要包括唱歌、欣赏、配乐诗朗诵、音乐游戏、音乐情景剧、学吹竖笛、音乐故事等。

3.各单元包都没有主题意义很强的单元标题与图标;各教学栏目均辅以相应的插囹、配画、音乐知识板、课堂讨论题、内容要求、活动设计等辅助项,力求达到图文并茂、色彩斑斓。

(二)常见教学栏目的设计意图1.唱歌唱歌是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重要形式。

通过唱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练习歌曲演唱的基本技能,做到有表情地演唱,为进一步提高音乐表现力打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对声乐作品的审美体验。

2.音乐欣赏通过欣赏,能够让学生广泛接触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不同类型的人声与器乐表演形式,获取更多的音乐文化知识,增进音乐修养。

3.学吹竖笛本套教科书中的器乐教学以学习竖笛吹奏为主要方式,适当增加了钢琴(或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等常见课堂教学乐器的合奏训练。

4.综合表演综合表演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

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在第四与第六单元分别安排了“表演”与“新星擂台”“音乐会”等栏目,七年级下册安排了音乐情景剧等,为学生提示了歌舞、合奏、情景剧、知识竞赛等活动方法,启发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表演全面提高音乐表现力,更好地体现音乐课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5. 音乐创造音乐创造是课程标准中新开启的一项内容标准,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七年级上册在第一、第二单元中设立了“小设计”“制作插图”栏目,第六单元“音乐会”节目单中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本册教科书中的一首歌曲创作新词并演唱”,为学生发挥自身创造才能提供参考。

6.配乐诗朗诵配乐诗朗诵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常见表演形式。

将其引入到音乐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宽泛地理解音乐的价值范畴。

7.知识板在教科书的每一个单元包中均涉及音乐基础知识,有的是以黄色的板块呈现的,有的紧接在唱歌或欣赏曲目的下方。

这些知识板基本上涵盖了音乐识谱知识、常见音乐体裁、音乐家介绍、音乐作品背景介绍等音乐常识类知识。

四、七年级上册教材的体例与结构(一)第一单元中学时代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是与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这样一种特定的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伪。

在内容设计上,首先以振奋人心的语句激励起学生对美好中学时代的憧憬与幻想,培养其内在的自豪感;然后设计了唱说配乐诗朗诵、欣赏、学吹竖笛等教学栏属。

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之所以作为学生的唱歌曲目,不仅是因为这首歌曲具有较强的思想意义,适合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教育,同时也因为这首歌曲在音乐上适合学生的演唱和表现。

这首歌曲分为两段,音乐在情绪上构成“优美抒情”与“充满活力”的对比,节奏上构成“明快”和“宽广”对比,词义上则形成层层递进。

在唱歌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打节奏、配打击乐伴奏等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情绪调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而且为了配合学生在变声期嗓音的保护,又安排了供其阅读的小知识板块“你知识吗?”。

配乐诗朗诵选取了两首歌词《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其中《中学时代》是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珍惜美好的中学生活设计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为配合9月10日教师节、为歌颂教师设计的。

配乐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取,也可以由教师准备。

音乐欣赏栏目的选材限定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校园环境中。

《飞来的花瓣》是歌颂人民教师的佳作。

演唱形式为混声合唱。

这首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力度变化明显,感情起伏强烈。

《校园的早晨》是一首轻快活泼的二重唱,歌词轻松自然而富有教育意义。

学吹竖笛是根据课标要求而设立的一个器乐学习栏目。

从本册书开始,陆续在一些单元中出现。

其主要意图是以坚笛为例提示学生学习器乐的途径,帮助学生了解竖笛(或其他乐器)演奏的方法。

(三)第二单元祖国颂歌这一单元的编写是与国庆节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意图是对学生集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按正常的教学,第二单元大约在九月底或十月初进行,与学校举行的庆祝国庆活动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扩展音乐课堂的空间,使音乐课程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本单元共有六首作品,其中声乐作品五首,器乐作品一首。

在教学栏目安排上较为集中,主要是唱歌和音乐欣赏,中间再间插一些练习活动。

《歌唱祖国》是具有“准国歌”性质的进行曲,已传唱了半个世纪。

音乐欣赏的选材比较宽泛,既主题集中。

又形式多样。

有大型合唱作品《祖国颂》,有学堂乐歌《祖国歌》。

《祝福祖国》是用民族唱法表现的一首新作,《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是具有通俗音调的抒情歌曲。

为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阔学生接触同题材作品的视野,选择了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

(三)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金色的秋天》力图以充满喜庆的秋季为题材向学生展示一幅热闹而有诗意的秋景图卷。

曲目的选择不仅突出了秋天的季节性色彩,而且还有意识地突出了秋季特定的丰收场景。

从乐曲的形式上看,既有独奏,也有合奏;从乐器选择上看,既有西洋乐器,也有民族乐器;从情绪上看,既有柔美的抒情风格,也有欢快喜庆的热烈氛围。

在一系列欣赏曲目之后安排了歌曲《西风的话》以及配乐诗朗诵。

在整体设计中采用了美编精心设计的配画,并将摄影作品《金秋》、国画《深秋》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真实可感的秋天环境,使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绘画等相关艺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

(四)第四单元神州大地(l)──辽阔的草原本单元是介绍华夏神州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地理地貌的系列专题中的第一部。

它以“辽阔的草原”为题,选取了与草原地理环境相关的音乐作品,展示出草原民族的豪放性和其独特的音乐特征以及毡房、服饰、乐器等具有鲜明个性的方方面面。

最后设立了“表演”栏目,让学生通过综合表现,亲身体验民族民间音乐所带来的真情实感。

在欣赏曲的后面,附上了一些文字说明,作为小知识供学生了解蒙、哈、藏等民族音乐的不同特点。

(五)第五单元“环球之旅”(1)──亚洲之声这个单元与第四单元有共通之处,都是通过系列化的介绍来扩大学生了解音乐的途径和视野。

不同的是,第四单元是在华夏神州范围之内,而本专题则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分别以六大洲(南极洲除外)为题介绍各地有特色的音乐以及通过这些音乐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民族性格、自然风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