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随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异常地重要。

文章分析了当今大一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了通过心灵沟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找到切实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灵沟通;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标准。

但当前的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九江学院机材学院2011年对1032名大一新生的思想、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表明:在一年内有自杀倾向的达21人,占2%,测试异常人数高达76人,占7.4%,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300人,占到29%。

目前大一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健全发展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如今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从九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获知: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是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社会交往已上升到第一位,情
感排第二,学习问题在第三位。

此外,外表、就业等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

经过这几年的连续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
调查中21豫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

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

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二)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
调查中42豫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

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

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

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
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

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

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三)人际交往困难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

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三、基于心灵沟通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防微杜渐的角度,针对存在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认为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两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是发展性目标,即协助学生了解自我,拥有自信,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关注社会,笑对人生。

另一个目标是防治性目标,即帮助学生及时发现
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矫正和调节心理偏差,以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

针对大一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应对呢?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深入了解,把握心脉
荀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善先者,谓之教”。

不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家庭、收支、学习、生活、交友、恋爱、嗜好、兴趣等),不比学生懂得的多一点,硬要去说教,只会弄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结果。

了解学生的情况,要把握机会,掌握火候,注意方式。

不管侧面了解还是正面叙谈,一定要在绝对的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

对学生忌讳交谈的事情与问题,不要一上去就触及,在其愿意交心的时候再深谈,切忌耍小聪明、使心眼旁敲侧击、迂回包抄,引起学生的不快与反感。

要知道你面对的对象是“大学生”,在他们面前,在某些想法和作为上,你也许是“先生”,也许是“学生”。

我们要通过对一个人的心理现象及表现的观察了解,再推及到对一群人、一班人同类心理现象及表现的了解与把控。

从客观上把脉存在于同学们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共性,从而好做一些普遍性的工作。

在具体的人事接待处理中,一定要有一个细致、认真、耐心、诚意的态度。

努力做到不弄通事情的由来、为事者的动机、造成这个事情发生的主客观环境,不作肯定性的判断和评议。

学生想的什么,会想到什么,虽然不能全知,但作为德育工作者尽量要了然于心。

(二)关心理解,成为知己
有一首寓言诗说得很好: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这般光滑剔透。

师道尊严,绝不应该是板着面孔来显示自己的尊严。

严慈相济,刚柔并用,以慈为先,以柔为要。

尤其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面前,还是要喊一句“理解万岁”。

理解学生是被学生理解的前提,被学生理解,就意味着老师拿到了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就意味着学生对你发出的信息开了绿灯,就意味着他将能有效地配合你的教育行为并尊其师而信其道。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他们交朋友,对我们这样年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辅导员(班主任)不是很困难,因为我们也拥有过他们的经历,了解他们在这一时期的需要,关键看你是否放得下架子。

不过,你要明白,放不下架子的结果是同学们在疏远你,是你工作的失败。

事实证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其学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更依赖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自身的感召作用。

(三)解析症结,引导向上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诸多。

有些是辅导员(班主任)不能解决、不好解决的。

但是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能退避三舍,而要投入更多的心力,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选用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事,针对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地疏导和引导,使他们在认识上、行为上、方式上朝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方面转移与运作。

例如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理解学生好不容易通过竞争进入高校,想成为精英,想成为白领的良好心愿,但要明确地指出: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安分守己的普通劳
动者,这就是现实。

心态不放平稳点则自寻烦恼于事无补。

例如恋爱问题,如何理性对待它,难道没有恋爱的大学生生活就不是真正的大学生生活吗?讨论一下,分析一下,综合一下,利弊得失洞明。

最后,我们想强调的一点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疗助不是轻易简单一蹴而就的事情,须有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

朱熹说:“教学者如扶醉人”,辅导员(班主任)在给予关心,付出爱心之外,还要多一点诚心,多一点耐心才行。

参考文献
[1]楮远辉,尹绍清.“二年级现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20耀122.
[2]王征,姚冠新.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j].江苏高教,2008,(3):150耀151.
作者简介:
樊燕(1976-),女,助教,本科,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