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诗学问题(写作提纲)2005-10-30 09:28:45大中小研究背景在近三十年的欧美文学批评界,从来没有一个批评家像巴赫金吸引了如此之多的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
各种各样关于巴赫金的论文,专著,期刊,研讨会,甚至研究所,都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
巴赫金这种经久不衰的魅力正是来源于他理论体系的高度不确定性,未完成性,兼容性和开放性。
当然,更重要的是,巴赫金以其特有的睿智把思维的触角从文学批评发轫,揭示了人类文明中的某种共性的东西,并且将小说理论发展到正统的诗学的高度。
而社会学者,政治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都从他的思想中找到灵感,并在这个高度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诗学和历史诗学。
一位学者称巴赫金为“诗人”,因为他和诗人一样,“充分的言说出了所有人心里都感觉到的但是却无法表达的东西。
”巴赫金的生前和生后际遇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这位出生于1895年苏联西部城市奥廖尔的天才思想家在他23岁的时候取得了圣彼得堡的古典文学学士学位。
在二十年代,巴赫金终日浪迹于苏联的几个小城市,和他文学圈子里面的几个朋友们讨论各种各样的哲学,宗教,政治话题。
早年的巴赫金受康德,克尔凯郭尔,克亨的影响颇深,自觉的把继承了欧洲的古老的哲学传统。
俄罗斯内战后,巴赫金来到了列宁格勒,并开始在1929年写作他那本改变了以后文学理论面貌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
但是几乎在同时,斯大林的白色恐怖也开始伸向了苏联的知识分子。
巴赫金被逮捕了,并遭到了流放。
他本人连同他的著作一样在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很多西方偶尔对他感兴趣的学者甚至都以为他死掉了,而巴赫金提出的“创作问题”也被淹没了近三十年。
直到1963年,当苏联的政治空气吹进几缕自由的暖风的时候,巴赫金才重新回来,并修订了当年的那本书,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为题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从此,欧美的文学研究者开始惊呼“发现巴赫金”,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研究队伍,而俄罗斯也后来居上,凭借语言和文化优势,对巴赫金理论做了很多有意义的阐述和发展。
在这一领域上,中国的学者一落伍就是二十年。
一直到1998年,我们才由河北出版社推出了国内著名巴赫金学者白春仁先生主译的《巴赫金全集》(六卷)。
目前,和国外的巴赫金热正日益降温相比,国内学者对于巴赫金的研究正越来越热,“复调”“对话”“狂欢化”等词频繁的出现于各种学术论文的标题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时髦。
总的来说,大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从纯文艺理论的角度来阐述巴赫金的思想体系,并试图扩宽或者补足其理论的能指和阙失。
第二,应用巴赫金小说诗学的主要原则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中的复调性。
(譬如有人研究《红楼梦》《尘埃落定》的复调特征。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学者在巴赫金研究中有价值的创见并不多,很多甚至仅仅是停留在对某些时髦术语的简单误读上。
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论文拟题为《巴赫金复调小说的诗学问题》,这个题目显然来自于他本人的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这其实正是巴赫金所说的“仿格”。
巴赫金认为仿格是实现双声语的重要修辞手段。
因而,本文也希望能够通过对复调理论的分析和反思来达到和他的声音进行对话的目的。
具体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爬梳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重要思想,重新提炼他的诗学主题,即对话,复调,双声语等。
这也许是国内任何一本关于西方文艺理论的教科书都总结过的。
但是我希望能够在反复研读巴赫金全集的基础上,能独立的将之重新表述出来。
2)针对国内某些该领域论文的缺陷,指出我们在理解巴赫金中的误区,并力图廓清巴赫金某些被曲解被混淆的的重要概念。
因为人们在研究巴赫金的时候,会发现巴赫金在创造使用某些特殊的术语时,很少对之做出严格的定义(如“对话”这个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某些人望文生义,将巴赫金的学说浅薄化。
3)将巴赫金的思想置身于他所处的大的文化语境中,分析他和当时的哲学传统,文学运动,以及政治氛围中的可能的对话关系。
这其中将重点关注康德(巴赫金就是因为公开讲授他的理论而遭到告密并被逮捕留放),索绪尔,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俄罗斯的形式主义批评(主要是陌生化诗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4)大范围收集最新资料,介绍西方学界关于巴赫金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其中对于巴赫金的尖锐批评以及其拥护者的响应。
本文将试图在这个“众声喧哗”中,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对话中,并力求提出一些原创性的观点。
5)结合上述论及的复调小说的诗学问题,本文将通过巴赫金生前生后的小说文本做例子,在传统叙事学和新叙事学的框架下,对复调小说的可能形式,修辞格,以及所谓的超语言学特征做一个全新的归纳和拓展,从而实证巴赫金思想的未完成性。
6)简要的讨论巴赫金诗学在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应用前景和借鉴价值,预测未来进一步对话的可能领域和途径。
本论文的意义首先在于,巴赫金的研究是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的最前沿。
巴赫金的思想内容繁杂,博大精深,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批评小说理论的范畴,甚至上升到人类思考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而且,本文将从巴赫金原著以及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出发,本着不盲从,不盲信,不作文字搬运工,独立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力图能做出真正原创性的文学批评。
研究内容根据前面提及的研究目的,本论文初步拟定按照以下六个步骤撰写:第一章:巴赫金简介这里,本文将用一千字左右的篇幅简要介绍巴赫金的生平以及著述,并勾勒出巴赫金的理论框架以及学术界对他的发现过程和重要评价。
第二章:复调理论的诗学提炼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对此,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文中有很好的诠释:“有着中多种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一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这里指出的是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
他借用了音乐中的专门术语“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
巴赫金进一步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之中,便的确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主人公的意识,在这里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它人的意识,可同时他却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在这个意义上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形象,不是传统小说中一般的那种客体性的人物形象。
”2.1 这里,我把巴赫金关于复调的观点归纳为如下几个层次:1)复调小说的对象不再是传统小说中的客体主人公,而是主人公的独立“意识/思想”,也就是巴赫金最爱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词,“人身上的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调小说的开山之作《罪与罚》本身也是一部“思想小说”,而不是所谓的惊险小说或者心理小说。
2)复调小说作者在对待这种“意识/思想”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对于任何人的“意识/思想”(哪怕是全人类的公敌)作者都不加以对和错的价值判断,而是给以其最充分的限度去表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复调小说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
3)复调小说作者认为这种“意识/思想”具有一种未完成性(甚至连死亡本身也无法终止其存在和发展),所以作者描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都是共时性的,而绝非历时性。
正是因为这种未完成性的存在,所以复调小说没有传统小说意义上的结尾。
2.2 令人奇怪的是,虽然巴赫金毕其一身心血提倡自己的新批评术语“对话/对话小说”,但是巴赫金有意无意的省略了对这个字眼的本体论定义。
不过,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的第五章对于对话关系的形成却说的很清楚:“在复调小说中,语言的多样化和人物语言的刻画,自然也还是有意义的,不过这个意义有所减弱。
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艺术功能发生了变化。
关键不在于作品中有无这类或那类语体成分,不同社会阶层的词语等等,即不在于根据纯粹语言学的标准来判断有什么成分。
关键却在于:上述各种语言材料是按照怎样一种对话的角度,并行或者对立地组织在一步作品之中的。
而这种对话的角度,恰恰是采用纯语言学标准所无法揭示出来的。
”由此可见,对话的形成必须要有一种角度,即“同意”或者是“反对”。
对话的真实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给与两者说话的平等机会,更在于一种思想的交流,一种倾听,一种响应,一种争辩。
2.3 重申这一点对本文十分重要,因为这里我要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独立观点,即“复调与对话的区别问题”。
在阅读很多有关国内外学者的文章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很多时候并不对这两个词作区别,甚至随意将之替换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滥用是将复调小说理论浅薄化的一个危险开始。
因为复调强调的是语言的杂多以及声音的独立主体性,而对话则是建立在复调基础之上的一个动态交流过程。
有些小说文本可能的确有多种不同的语言和声音,但是如果这些声音之间只是各说各话,井水不犯河水,那么这样的“复调”小说就完全不具备有“对话性”,即具备“复调性”的并不一定是对话小说,也不是巴赫金理想化的“复调小说”。
为了担心读者的混淆,巴赫金特意还在书中举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例子。
在巴赫金看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总体来说具有复调性,因为他每一个作品的主人公都具有内在的主体独立性。
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写出复调作品,因为就单个作品来看,内部并没有“对话”产生。
所以,现在一些学者试图论证《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是复调小说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即使我们发现了某些复调性的证据存在,也无法证明存在多重声音的争辩。
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身边的小说像复调小说或者对话小说,只是因为我们混淆了传统独白小说的“多视角”,“多语体”,以及后现代文本中的“拼贴”(collage)与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对话小说”的本质区别。
2.4 对话的形式是本文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
巴赫金认为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巴赫金管它叫macro-dialogue, 另外一种则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叫微型对话(micro-dialogue). 这种微型对话有两种表现形式:1)人物自身内心矛盾的冲突,通常体现在人格分裂或者双重人格 2)把他人的意识作为内心的一个对立的话语进行对话。
2.5 双声语的提出是建立在巴赫金的所提出的“超语言学”的基础上的,因为传统语言学无法解释双声语现象。
但是双声语一词,是人们最容易望文生义的一个地方,很多人简单的将之归纳为“用两种声音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