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百方针(时间、内容、意义)时间: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标志性意义:这一时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出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新气象。
二、简要概述50、60年代小说的情况。
(包括创作变化、题材、体裁、主流、非主流等)⑴历史题材:以反映明主革命为主,描写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①反映解放战争: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②反映抗日战争和20年代、30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茹《野火春风斗古城》③近代历史题材: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④古代历史题材:徐懋庸《鸡肋》、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⑵现实生活题材:①反映农村生活: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李准《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6 ②反映农村劳动妇女: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娟《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③反映工业建设:周立波《铁水奔流》、雷加《春天来到了鸭绿江》、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④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准《灰色的帆篷》、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⑤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地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萧也牧《我们父母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三、简答或文本:《茶馆》的艺术创新(1)《茶馆》的艺术构思时独特的,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2)《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
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选取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
(4)《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5)《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
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突出描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喜剧色彩。
(6)《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7)《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
(8)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
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力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
5)艺术特色①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ⅰ民族地方的特色:北方茶馆ⅱ各色人等的出现,集体亮相:掌柜的和伙计、受宠的太监、特务、打手等。
ⅲ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等ⅳ象征意味: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
②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③结构: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
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横是每个时代的矛盾冲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
老舍的作品追求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也是作品情节的小高潮。
“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两个逃兵买一个媳妇”都体现了老舍家与戏剧的能力。
④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有名有姓的有70多个任务,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50来个人物。
3.《茶馆》的艺术成就⑴艺术构思:①使用“反描法”生动而精炼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作者对他要阐发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主题。
②使用“侧面透露法”在《茶馆》中既没有选取某个特殊的大家庭,也没有选取每个特殊的地狱,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进而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是一种典型环境的成功的选择和描述③有意识的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这种方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展现各种丑陋现象更加淋漓尽致。
⑵艺术结构:①采取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三幕戏犹如三组风景画,三个画面按照社会发展时序连缀起来,便成为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个缩影。
作家选择了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角度裕泰茶馆,以此展开故事。
②每一幕中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⑶人物刻画:①人物众多,且个性鲜明;②用“单纯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⑷语言艺术:①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②语言的幽默风格。
15 ③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四、简答:如何评价杨朔的散文模式?“杨朔模式”:作者借鉴古典诗文的意境,“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这些是杨朔散文的显著特色,成为当时人所称道、进人所诟病。
散文模式:独特的抒情结构形式,借用古典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在现代散文中寻求诗的意境,即“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与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颂歌这一抒情主题”.分析:4.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⑴善于打出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
⑵注重创造诗的意境。
他的很多散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意境。
⑶讲究艺术结构:“再三裁剪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文章”,“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园林式结构。
巧妙运用虚实、隐显,张弛抑扬的辩证法裁剪、缝合、布局材料。
五、简答:80年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前期思潮情况概述、后期思潮情况概述)从1976年10月至1989年的文学思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新时期初期的文艺复苏、80年代前期的文艺争鸣与文艺思潮、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一、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1.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2.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对一系列有关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的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2)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1.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2.徐敬亚在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题为《崛起的诗群》一文。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1.以下几个重要的论争事件和焦点问题,让我们看到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变化和流程:(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
(2)从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
(3)从1985年就初露端倪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文化寻根热。
2.早在80年代初期的拨乱反正中,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曾引出修改或重写文学史的话题。
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
六、简答:先锋小说的艺术创新1、先锋小说具有的特点(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小事,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七、文本分析:结合某个作家的文学作品谈谈先锋小说的艺术创新八、简答或文本:80年代小说的艺术创作特色(汪曾祺)1、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2、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着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3、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九、简答或文本: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投资“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
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同感,还有对于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
十、简答或文本:“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和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缺席式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