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得到发展。
2.手工业(1)丝织业生产日益活跃,纺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深度点拨]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历史认识]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历史认识]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材料一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
这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
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
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
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
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元宏(孝文帝)之政令是否算做划时代之举?其实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
他的作为不过承认已有的趋向,或是锦上添花,对现有的行动予以装饰而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的“另一诏令”和“新税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改革措施?这两项改革措施是为了配合哪一措施而推行的?(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措施有何积极意义?(3)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如何?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均田制。
(2)三长制的推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新的租调制一方面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评价:孝文帝改革只是对之前社会改革的继承和发展,并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认同,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孝文帝只是继续推行正在进行的改革措施而已(或不认同,尽管孝文帝之前也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但孝文帝的改革比较彻底,且成效显著)。
主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采用封建社会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阅读下图:(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
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2)没有。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图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答案 A解析封建化关键要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实行均田制,实质上是推行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新的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封建化的问题。
3.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学穿汉服D.学说汉话答案 B解析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学习汉族礼乐制度,就知应选B项。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5.阅读下面材料:材料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请回答:(1)与恩格斯的叙述最吻合的中国古代变法应该是什么变法运动?变法的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2)这次变法运动的实质是什么?对于鲜卑族的发展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期主要是制度的更新,后期主要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少数民族封建化。
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基础巩固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答案 A解析人口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A.均田制影响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答案 D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答案 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4.下图是一幅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5.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答案 A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6.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答案 D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分清改革的目的和影响,B是改革产生的影响,C是条件。
能力提升7.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实质反映了()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答案 D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影响的反映。
8.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答案 C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9.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答案 C解析决定改革成功的原因很多,其根本点在于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