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节藏象论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 之所舍也。” ——《灵枢· 邪客》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肺者,气之本。
一、 人 以 五 脏 为 本
“天气通于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诸气者,皆属于肺。”
——《素问·五藏生成》
3.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一、 人 以 五 脏 为 本
肾藏先后天之精,封藏固密为要。
五、 六 腑 的 功 能
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
于土气。 盛贮水谷,犹如器物,故曰器。 唯有入故有出也。
六、 凡 十 一 脏 , 取 决 于 胆 也
1.调畅气机。李杲“胆主春生之气”。
胆为中正之官,通达阴阳”。 3.从体质勇怯角度。程杏轩“气以胆壮, 邪不可干”。 4.精神思维活动。马莳“由胆以决断之者 乎?”
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为阴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四、 五 脏 与 四 时 阴 阳 相 通 应
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说明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
四时阴阳变化密切相关,这也
是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
2.通达阴阳。张介宾“少阳胆经半表半里,
5.字形角度,为“土”。
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小 结
3.背诵:302段
1.简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意 义。
复 习 思 考 题
2.如何理解“藏象”一词的含义?
3.结合《六节藏象论》,试述脏腑 功能与自然界的关系。
六节藏象论
主讲 王洪武
六节
古代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 配合来纪时。六十天为一个甲 子周次,称为一节。六节定一 年,六六三十六,共三百六十 天,故称“六节”
题
解
藏象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 见于外,故曰藏象。 本篇前半部分谈论六六之节, 九九制会,以明天之度,气之 数,后半部分论述藏象理论, 故名。
4.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素问·五藏生成》
“肝气衰,筋不能动。”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三、 五 脏 与 外 部 组 织 的 关 系
5.脾“其华在唇四白,其五体、五
华来诊断。
四、 五 脏 与 四 时 阴 阳 相 通 应
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
二、 五 脏 与 精 神 活 动 的 关 系
心者……神之变(处)也; 肺者……魄之处也;
肝者……魂之居也。“
脾肾所藏:“脾藏意,肾藏志。” ——《素问· 宣明五气篇》 ——《素问· 五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太素》作神)也。
精神活动分属五脏,指导临床治疗。
三、 五 脏 与 外 部 组 织 的 关 系
题
解
藏有二义:一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
器官;二指藏精藏神。 象有三义:一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 外的征象;二指脏腑的实质形象;三指 脏腑所通应的自然现象。
藏 象 的 概 念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
矣。”
——《灵枢·本藏》
1. 心者,生之本。
一、 人 以 五 脏 为 本
“心主身之血脉。”
——《素问· 痿论》 ——《素问· 灵兰秘典论》
1.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三、 五 脏 与 外 部 组 织 的 关 系
2.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
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灵枢·决气》
三、 五 脏 与 外 部 组 织 的 关 系
3.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
——《素问·五藏生成》
三、 五 脏 与 外 部 组 织 的 关 系
“夫精者,身之本。”
——《素问·金匮真言论》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一、 人 以 五 脏 为 本
(1)疲极劳困。
(2)四极即四肢。《素问绍识》
(3)耐受疲劳。李今庸
(4)免除疲劳。傅贞亮
5.脾者,仓廪之本。
一、 人 以 五 脏 为 本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
一、 人 以 五 脏 为 本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 味甘,其色黄。胃、大肠、小肠、 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 于土气。 ——元·滑寿《读素问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