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肩腰腿痛PPT

颈肩腰腿痛PPT


钩突形成,由于其特殊的形态结构,一方面使 颈椎的活动范围增大,另一方面也使颈椎的稳 定性降低,容易发生微细损伤。
头颅的机械性挤压和颈部的过度活动,使钩突 与上位椎体之间的裂隙逐渐增大和增宽,形成 关节腔。
颈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降低,相邻椎体 接近,钩突与上位椎体间的接触机会增加,刺 激钩突表面的软骨增生,形成关节面。
病人在俯卧位,放松肌肉后易找准压痛点。表 浅组织疾患的压痛点常有特定的部位。如棘上 或棘间韧带劳损压痛点在该棘突表面或两相邻 棘突之间;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压痛点在横突 尖端;臀肌筋膜炎时压痛点多在髂嵴内下方; 臀上皮神经炎的压痛点在髂嵴外1/3;腰肌劳 损的压痛点在腰段骶棘肌中外侧缘;腰骶韧带 劳损的压痛点在腰骶椎与髂后上棘之间等。深 部结构病变(小关节、椎体、椎间盘等)仅在 该结构的体表处有深压痛或叩痛,不如软组织 病变时明确
X线造影:间接显示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突出程度。 B型超声检查
CT和MRI:可显示椎管形态,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 方向
肌电图:协助确定神经损害范围及程度
病史:反复发作腰痛病史,弯腰劳动或长 期坐位工作史
症状:腰痛,坐骨神经放射痛,大小便障 碍
体征:腰椎侧突,腰椎活动受限,腰椎及 骶棘肌痉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神经系统表现
病史, 症状(疼痛特点), 体征(压痛、特试、神检), 辅检
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 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 现 的一种综合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 原因 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间隙 发病率最高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基本因素
损伤 积累伤力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原因, 也是椎间盘突出的诱因
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 响工作和生活者。
神经损伤症状明显、广泛,甚至继续恶化。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合并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者。
手术治疗有可能发生椎间盘感染、 血管或神经根损伤,以及术后粘连 症状复发等并发症,故应严格掌握 手术指征及提高手术技巧
隆突 其棘突长而粗大,因其明显隆起于颈项部皮 下,故又名隆椎。横突较粗大,如横突过长,或 有肋骨出现(称为颈肋)则可引起胸廓出口狭窄 症侯群。横突孔较小,仅有椎静脉通过。
颈椎之间的连接有以下特点:①椎体间有 五个关节相连,及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 和两侧关节突关节;②后纵韧带在颈段较 宽,经常退变钙化,是导致椎管前后径狭 窄,脊髓受压的一个重要原因;③颈部之 棘上韧带特别坚强,形成项韧带,其退变 钙化也是颈痛原因之一
Das Gupta在10817例神经科门诊中确诊颈椎病 398例占3.5%。
国内潘氏调查1037名30岁以上的工人和农民, 患病率分别为6.2%和17.6%。
某运动对490名运动员调查患病率14.69%。 国内大部分专家认为国人患病率在10%左右。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的发生和发 展中最基本的原因
椎间盘的解剖
由上下软骨板,中 心的髓核及四周的 纤维环构成。
脊柱依靠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前后纵韧 带、黄韧带、棘上、棘间韧带、横突间韧 带等将各脊椎连接而成。骶棘肌、腰背肌 和腹肌等协助增强其稳定性。以上任何一 种结构的病损,均会使脊柱的稳定和平衡 受到破坏而产生症状
椎间盘的构成: 1. 上、下软骨板 2. 髓核
治疗
目的: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和受到刺激的神 经根的炎性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解 除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
适应症: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 ②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③X线检查无 椎管狭窄
方法:① 绝对卧床休息;②持续牵引;③ 理疗和推拿、按摩;④皮质类固醇硬膜外 注射;⑤髓核化学溶解法
损伤 炎症 退变 发育及姿势异常 肿瘤及类肿瘤
性质 : 局部疼痛---压痛点 牵涉痛(感应痛、
反射痛) 放射痛— 根性痛
丛性痛 干性痛
局部疼痛:是由于病变本身或继发性肌痉挛所致。 其部位较局限,多有固定的明显压痛点,用麻醉 剂行局部封闭治疗,疼痛可在短期内迅速消失 牵
遗传因素 妊娠
椎间盘的压力测试
站立位----100% 坐 位----120% 站立前屈位----210% 坐位前屈位----270%
前屈位活动或负重是导致腰段脊柱退变或损伤的不良姿势
分型
膨隆型 突出型 脱垂 游离型 Schomorl结节 及经骨突出型
约占腰腿痛门诊的15-20% 好发年龄、性别:30-50岁体力劳动 男>女 好发部位:L4-5、L5-S1
治疗后病人在一定时间内佩带腰围,但应同时加 强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 减少对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寰椎 形状不规则,无椎体和棘突
枢椎 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为齿突,长约1.5cm, 与寰椎的齿突关节面形成环枢关节。
颈3、4、5、6椎 椎体矢状径平均为16mm,横径 为23mm,下位椎骨较上节为大。从正面观,椎体 上面中部微凹,两侧偏后呈隆起状,称钩突。其 与相对应的上一椎体下面的斜坡相咬合而构成钩 椎关节,因最早为德国解剖学家Luschka所发现, 故又称Luschka关节。
颈部屈伸主要发生在下颈段 。任何一节段 因病活动受限后,相邻节段颈椎各关节及 韧带所承受的压力均明显增加,从而产生 关节、椎间盘、韧带的变性
颈5-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臂丛,其分支支配 肩胛、肩、胸肌及上肢肌肉及皮肤。脊神 经 的支配虽然有一定重叠,但有其主要分 布区: 上肢外侧为颈5支配区;拇指为颈6 支配区; 示、中指为颈7支配区;前臂内侧、 环、小 指为颈8支配区;上臂内侧为胸1支 配区
潘之清曾分析50例颈肋、颈7横突肥大者其中84% 合并颈椎病,8例颈椎隐裂,3例椎体融合,3例颅 底凹陷者全部合并颈椎病。
损伤: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变的颈椎和椎 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慢性损伤 对 已退变颈椎加速其退变过程而提前出 现症 状
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胚胎或发育过程中 椎弓根过短,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1416mm)
各家报道不一。 Irvine的结果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胡嘉彦、曹英山报道男女无差别。
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 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 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Kellgren、Lawrence(1952)对某城镇15岁以 上居民调查,患病率为35.75%。
Irvine(1965)在一个有27000人的矿区,从 5000份病例中随机抽取500人调查结果272人确 诊颈椎病患病率58.53%。
该病中年以上人群的常见病,以40-60岁人 群更多见,但是目前有年轻化趋势。
Jackson(1958)通过8000例颈椎病调查指 出该病好发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之人。
Irvine的调查认为重体力劳动者较非重体 力劳动者的人群患病率高。
综合国内外资料,会计、电脑工作人员、 教师、缝纫工、仪表、装配人员患病率明 显较高。
头部的旋转运动有一半以上由环枢关节 完成,头颈旋转可引起椎动脉在C1、2处 狭窄或梗阻。头向一侧扭转可使对侧椎 动脉扭曲。
椎动脉Ⅱ段的前外侧就是钩椎关节,增生 的钩突可压迫椎动脉并刺激椎动脉丛,使 椎动脉痉挛、移位,结果导致狭窄或闭锁。
C4.5、C5.6 水平也可因钩椎关节增生压迫 椎动脉。
颈肩痛、腰腿痛都不是单一的疾病或某 一类疾病的名称,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 症状或征候群。
致病因素众多,诊断治疗远比通常人们 想像的要复杂的多.
是导致病人来院就诊的主要症状。
按产生疼痛的来源可分为 软组织:
肌肉、韧带、筋膜、神经组织等 骨、关节等。
腰腿痛是指下腰部、腰骶部、骶髂关节、 臀部等处的疼痛,可伴有一侧或两侧下 肢痛、马尾神经症状
标准手术 显微手术 椎间盘镜及椎间孔镜下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1934年,美国的 Mixter和Barr首先 报道腰椎间盘突出 的手术治疗。
椎间盘镜手术
手术治疗 椎间盘镜手术
主要是减少积累伤
长期坐位工作者需注意桌、椅高度,定时改变姿 势
职业工作中常弯腰劳动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 动,并使用宽腰带
Luschka关节在颈椎的解剖中处于特殊的位 置,它的内侧为椎间盘,外侧为横突孔, 后内侧为椎管,后外侧组成椎间孔的前壁, 在关节囊壁内有交感神经的脊膜返支,因 此, Luschka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常会影响 到周围的组织结构,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及 临床表现。退变主要表现为钩变的增生肥 大,骨赘形成。
3. 纤维环
脊神经分支:窦椎神经; 后支;
前支 (神经丛、神经干) 脊神经分部:神经根—L1-S5
神经丛—腰丛(L1-L4), 骶丛(L4-S5)
神经干—股神经, 闭孔神经, 坐骨神经
目前多数研究证实,仅纤维环表层有细小 血管供应及窦椎神经支配,而软骨板及髓 核无血管、神经结构,故椎间盘损伤后难 以自行修复
(一)症状
腰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 坐 骨神经痛: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①
破裂的椎间盘组织产生化学性物质的刺激及自 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炎症;②突出的髓核 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 受阻,进一步增加水肿,从而对疼痛的敏感性 增高;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
马尾神经受压: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 常
颈肩痛是指颈、肩、肩胛等处疼痛,有 时伴有一侧或两侧上肢痛、颈脊髓损害 症状
腰腿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肩痛 ---颈椎病

解剖生理概要
脊柱生理曲度,应力传导 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静力性结构 动力性结构
脊柱腰段生理性前凸,而骶段后凸。当直 立活动时,各种负荷应力均集中在腰骶段, 尤其是两个相反弯曲的交界处,故该处容 易发生急、慢性损伤及退行性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