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教学设计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课时1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年龄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学习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年龄问题,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重点:是探索年龄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找等量关系
措施:启法引导教具
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板书
设计
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1、快乐问答,课前准备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3、一题多练,灵活应变
4、一题多变,再探再练
5、列方程解应用题步骤总结
6、随堂练习
7、课堂检测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上课时间:
讨论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

通过师生交流,获得问题的初步解。

并在求解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写代数式方面的情况。

2、想一想
3、做一做
4、议一议
二、深化训练
1、讨论教材中的“做一做”:进一步丰富整式的实际背景,并且因此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讨论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作答。

2、想一想
正确,小颖利用“x年后,爸爸的年龄=儿子年龄的3倍”列方程。

小明利用“x年后,爸爸的年龄—今年爸爸的年龄=x”列方程。

3、做一做
列方程,求出x的值得4,说明4年前。

4、议一议
11+x==4
5
(39+x),x=101.
这相当于儿子112岁,爸爸140岁。

在当今世界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随堂练习
课本P135页,随堂练习1、2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简单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课堂作业
课本P135页习题4.7必做题1~3 选做题P148 4
学情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新教材一改以往教材的编写手法,以模型思想为主线,从实际情景出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最后以实践与探索为结尾。

它让学生体验到了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深刻认识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1)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等式的性质;移项的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教材中,削弱了关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定义的严格书面叙述及区别,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体验、总结、
归纳。

学生有机会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掌握概念及其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选题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感觉仅凭原有知识解题过程繁杂、甚至无从入手,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愿望。

(2)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新教材中选用的范例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再是纯粹的课堂知识,随时都有一显身手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胜求胜心理,符合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性格特征,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

学习这样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教材补充了丰富的课外知识,通过阅读材料、思考探索等形式出现的课外知识,不仅在系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插入了一些亮点,吸引学生的关注,而且启发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充实自我,了解所学知识的文化背景,以便对知识有一个更系统、全面的认识,拓宽见识、形成共鸣,从而产生自我见解
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注意去鼓励、表扬学生。

这个教学设计能较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仔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选取。

课堂力求多元化,有图片、有交流、有评价等,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自主合作学习中有了更深的体验、认识,为学生提高分析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的来讲,这节课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认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初中数学的主要主要内容之一。

它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正(反)比例函数、一(二)次函数的基础,同时又与不等式紧密联系,更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重要手段。

在生活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1)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新教材中选用的范例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再是纯粹的课堂知识,随时都有一显身手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胜求胜心理,符合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性格特征,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

学习这样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教材补充了丰富的课外知识,通过阅读材料、思考探索等形式出现的课外知识,不仅在系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插入了一些亮点,吸引学生的关注,而且启发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充实自我,了解所学知识的文化背景,以便对知识有一个更系统、全面的认识,拓宽见识、形成共鸣,从而产生自我见解.
评测练习
基础篇
1.学校机房今年和去年共购置了100台计算机,已知今年购置计算机的数量是去年购置计算机数量的3倍,去年购置计算机的数量是
()
A. 25台
B. 50台
C.75台
D.100台
2.小亮今年11岁,小亮的爸爸39岁,多少年前,小亮的
年龄是他爸爸年龄的1
5?
提高篇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甲队保持不败纪录,一共得22分。

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我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线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不足之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发现。

让学生自己分析,相互探讨,哪怕是错了再进行纠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还有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课堂对他缺乏吸引力,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通过本节课,我对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课标分析
(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的全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了解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

(3)能够以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与合理性。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