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树学考前复习重点

测树学考前复习重点

测树学第一章 伐倒木和立木材积测定 1.把树干近似成抛物线体,得到两个伐倒木材积测定公式:(1(式中:树干干长为L ,干基底直径为d 0,干基底断面积为g 0,小头直径为d n ,小头面积为g n )(2)2.区分求积的目标和方法:(1)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2)~(3)原因:分段后每段的干形比较规整。

(3)方法: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区分段材积,再把各区分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

在树干区分求积中,稍段不是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来计算其体积。

(3)公式:A.''131V l g g l ni i ∑=+= (式中:l 为区分段长度) B.()'11031g 21V l g l g g n n i i n +⎥⎦⎤⎢⎣⎡++=∑-= 3.测树高的方法:在布鲁莱斯测高器的指针盘上,分别有几种不同距离的高度刻度。

使用时,先要测出测点至树木的水平距离,且要等于10、15、20、30m 。

测高时,按动仪器背面启动按钮,让指针自由摆动,用瞄准器对准树梢后,稍停2-3秒待指针停止摆动成铅直状态后,按下制动钮,固定指针,在刻度盘上读出对应于所选水平距离的树高值,再加上测者眼高,即为树全高。

在坡地上,先观测树梢,求的高h 1,再观测树基得h 2,两次观测符号相反,树高=h 1+h 2,符号相同,树全高=h 1-h 2。

注意:●所选水平距离尽量接近树高,减小误差。

●树高小于5m 时,不用布鲁赖斯测高器,用长杆直接测量。

●对于阔叶树,注意主干梢头位置。

4.立木的直径通常指胸高直径。

5.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6.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

7.%8.胸高形数的性质:●当树高大于1.3m 时,是关于r 的减函数。

●当干形不变时,胸高形数依树高的增加而减少。

9.材积三要素:胸高形数、胸高断面积、树高10.实验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其高度为树高加3m 。

11.形率:树干上某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12.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胸径之比。

13.形数与形率的关系:希费尔关系 h q cbq a f 2223.1++=14.形率法:●先算出胸高形率。

●再根据希费尔关系算出胸高形数。

●最后根据胸高形数、胸高断面积、全树高算出立木材积。

V=**h(h q q f 2223.132.066.014.0++=) 15.-16.平均实验形数法:●测得立木胸径和树高。

●根据树种确定平均实验形数值。

●V=(h+3)f (f 为平均实验形数)17.望高法:●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称为望点。

●望高:自地面到望点的距离。

●公式:⎪⎭⎫ ⎝⎛+=23.1323.1R h g V 。

(h R 为望高。

)第二章 林分调查1.林分:将大片森林按其本身特征和经营管理需要,区划成若干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叫林分。

2.林分调查因子:为了将大片森林化成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这些因子称为林分调查因子。

3.根据林分起源,森林分为人工林和天然林,还可以分为实生林和萌生林。

4.天然林:由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

5.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条等造林方式形成的森林,也包括人工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林。

6."7.实生林:凡是有种子繁殖形成的林分,包括天然下种、人工栽植实生苗或直播后长成的林分。

8.萌生林:一些具有无性更新能力的树种,当原有林木被采伐或受自然灾害破坏后,往往形成萌生林。

9.林层(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

10.纯林:有一个树种组成的或混有其它树种但材积都分别占不到10%的林分。

11.混交林:由两个或多个树种组成,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分所占成数均不小于10%的林分。

12.同龄林:是指林木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期限的林分。

13.异龄林:是指林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14.林分平均胸径:是林分平均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它是林木胸径平方的平均数的开平方,不是林木胸径的算数平均数。

15.…16.平均高分为林分平均高和优势木平均高。

17.林分平均高:分为条件平均高和加权平均高。

条件平均高是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相对应的树高。

加权平均高是依林分各径阶的算术平均高与其对应径阶林木胸高断面积计算的加权平均数。

18.优势木平均高:林分中所有优势木和亚优势木高度的算术平均值。

19.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

20.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21.立地质量: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22.地位级: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及林分年龄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

23.地位指数:是依据既定树种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年龄由该树种地位指数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低的指数值,地位指数也是评定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低的一种指标。

24.;25.标准地:在林分,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

26.标准地分为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

27.选择标准地的要求:●标准地必须对所预定的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

●标准地必须设在同一林分,不能跨越林分。

●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

●标准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

28.标准地的调查步骤:●选择标准地,要求反映林分因子的平均水平。

●设置标准地:形状,为便于面积计算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面积,为了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必要精度,标准地必须有足够林木株数,以此来推算标准地所需最小面积。

标准地的境界测量,用罗盘仪测角,皮尺量距,在坡地上的距离要换算为水平距离,测线闭合差一般不得超过1/200,为使标准地有明显边界,测量境界线的同时应伐开灌木,清楚蒿草。

●标准地林分因子的测量:每木调查,测定标准地每株树木的胸高直径,调查记载要分树种进行,测者从标准地一段开始,由坡上方沿等高线按S形路线向坡下方进行检尺,然后计算平均直径。

测树高,在标准地,要随机测定一部分林木的树高和胸径,并且根据各径阶测高树木的平均直径和平均高绘制树高曲线。

29.每木检尺:在标准地进行的每株树木的实测。

30.标准表:列示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总断面积和蓄积依林分平均高而变化的数表。

第五章 林分蓄积量的测定1.标准木: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

2.《3.林分蓄积量: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

4.平均标准木法:●测设标准地,并进行标准地调查。

●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出平均直径,并在树高曲线上查定林分平均高。

●寻找1-3株与林分平均直径和平均高相接近且干形中等的林木作为平均标准木,伐倒并用区分求积法测算其材积,或不伐倒用立木区分求积法计算材积。

●按下式求算标准地蓄积,再按标准地面积把蓄积换算为单位面积蓄积。

∑∑===n i i n i igG v M 11。

5.材积表:是按树干材积与其三要素之间的回归关系编制的。

6.一元材积表: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单株材积的回归关系,分地区和树种编制的材积数表。

7.一元材积表的注意事项:●只有少量树时不能查表。

●不能进行单位换算。

●使用时要进行适用性检验。

8.一元材积表编表步骤:●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元材积表仅考虑材积随胸径的变化。

一般是分别树种、分别使用地区编制。

应遵从随机抽样的原则,样木量在200-300株或以上。

对抽中的样木,测定其胸径,并伐倒后用区分求积法测定材积。

●编制一元材积表。

将编表数据以横坐标为胸径,纵坐标为材积做散点图,根据点分布趋势,选择合适方程类型。

将胸径代入方程,即为单株平均材积,将其列成表即为一元材积表。

●适用性检验。

收集与编表数据要求相同的另一套样本数据,用直观图法或统计分布假设检验进行检验。

9.二元材积表:根据单株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的回归关系,分树种编制的材积数表。

10.%11.二元材积表编表步骤:●资料收集与整理。

二元材积表考虑了材积随胸径和树高的变化。

一般是分别树种编表,对于干形相近或蓄积比重小的树种,可合并为树种组编表。

同一树种不再分地区编制。

应遵从随机抽样的原则,样木量在200-300株或以上。

对抽中的样木,测定其胸径,并伐倒后用区分求积法测定材积。

●编制二元材积表。

将编表数据以横坐标为胸径,纵坐标为材积做散点图,根据点分布趋势,选择合适方程类型。

将胸径和树高代入方程,即为单株平均材积,将其列成表即为一元材积表。

第七章林木生长量的测定1.生长量:一定间隔期树木各种调查因子所发生的变化量。

2.连年生长量:树木一年间的生长量。

3.总平均生长量:总生长量被总年龄所除之商。

4.定期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被定期年数所除之商。

5.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关系:●平均生长量取得极值时,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等。

●平均生长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时,连年生长量大于平均生长量。

●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时,连年生长量小于平均生长量。

●连年生长量波动幅度比平均生长量大,峰值较平均生长量大而早。

6.确定林木年龄的方法:●年轮法:正常情况下直接查数根茎位置的年轮数就是树木的年龄。

如果查数年轮的断面高于根茎位置,则必须将数得的年轮数加上树木长到此断面高所需年数才是树木的总年龄。

在查数年轮时,应由髓心向外,多方计数,或由上下两年轮互相检核。

●生长锥测定法:当不能伐倒树木或没有伐桩查数年轮时,可以用生长锥查定树木年龄。

生长锥是测定树木年龄和直径生长量的工具,由锥柄、锥筒和探取针构成。

●查数轮生枝法:有些针叶树种一般每年在树的顶端生长一轮侧枝称为轮生枝,这些树种可以直接查数轮生枝的环数和轮生枝脱落后留下的痕迹来确定年龄。

●查阅造林技术档案或访问。

7.》8.生长率:是树木某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其总生长量的百分比。

,它表示树木相对生长速度。

9.生长率的计算公式:复利公式:%1001Va V P 1n a ⨯⎥⎥⎦⎤⎢⎢⎣⎡-⎪⎭⎫ ⎝⎛=+n 。

单利公式:%100V a ⨯-=+a an v V n V P 。

普雷斯勒公式:%200n V V V V P a n a a n a v ⨯+-=++。

10.各公式的差别:单利>复利>普雷斯勒。

随着年龄的增加,区别减小。

11.树干解析:对树木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将树干截成若干段,在每个断面上可以根据年轮的宽度确定各年龄的直径生长量。

在纵断面上,根据断面高度以及相邻两个断面上的年轮数之差可以确定各年龄的树高生长量,从而算出各龄阶的材积和形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