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8公共政策学2011-2015年简答论述题汇总第一章政策的一般含义【201410】1.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中,抽象出所有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2.公共政策的概念、命题都是建立在对政策一般的认识之上3.政策过程是对政策一般的反映和摹写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类型【201404】1.线性结构:下层直接接受上层的决策,上下界限分明2.职能结构:下层同时接受上层若干决策者的决策,上层每人负责某一专项问题的决策3.线性—参谋结构:下层面对多个上层,其中某一上层是直接领导者,其他仅起参谋作用4.矩阵结构:下层接受多个上层的决策,某一上层具有主导性,其他上层负责专一专项问题的决策一手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201207】无结构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201107】1.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2.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研究对象3.政府组织是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4.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二章行政决策的定义与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201504】1.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2.形式: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201404】1.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2.中共中央提出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方案,并按法定程序通过3.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4.赋予党的政策以国家政策的形式,使之规范化,是党更有效地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以及贯彻其主张的基本途径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201307、201104】管制,引导,调控,分配公共政策产业的初始条件【201207】公共问题的形成,决策机关的产生、强制机构的出现第三章公共政策主体系统的构成【201504】1.政策制定系统。
居核心地位,由拥有法定决策权的高层组成。
基本功能:认定问题、确认目标、组织方案设计、主持审议方案2.政策执行系统。
由组织及其人员组成。
基本功能:为实施做好准备,有效实施方案,分析执行情况3.间接主体系统。
基本功能:利益表达与综合,提出公共问题,影响政策制定,影响环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公共决策体制的特点【201410】1.当代中国实行的公共决策体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2.特点: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民主集中制既是人大制度的组织原则,也是人在行使决策权必须遵循的原则4.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其对人大的领导来实现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201307】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整的影响【201307】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共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大众传播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201304】1.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
途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报道和评价;围绕特定的社会或公共问题发表意见2.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3.构建“第二现实”,促使该问题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政策系统运行的主要步骤【201207】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201107】政策信息沟通、影响并制约决策、稳定政策秩序、角色替代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201104】认定问题,确认目标,组织方案设计,主持审议,发布政策第四章公共决策过程民主化的含义【201504】指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政治团体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在运行过程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政策过程的精英模型【201404】1.于20年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2.在此模型中,社会分成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国家政策仅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3.提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政治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主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4.此模型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的要求和能力政策过程的渐进主义模型【201304】1.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于20年50年代提出2.这个模型的要旨在于众多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通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3.核心命题:公共政策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4.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第五章公共问题认定的步骤【201107】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3.搜寻事实依据4.列举目的和目标5.明确政策封套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201207、201104】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问题的察觉、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团体或组织活动,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201204】1.关联性与公共性。
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会与其他领域、地区或部门的政策问题有不同程序的相关性。
公共性表现在政策问题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且必须通过公共权力机构来加以解决2.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基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而得以成立;主观性:基于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才得以上升到政策问题的高度3.历史性与动态性。
历史性:政策问题需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动态性:政策问题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第六章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201504】1.含义:公共组织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2.特征: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期性、目的的多元性政策对话的含义【201410】1.政策对话是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之一2.指政策方案的拟制者就政策主张及其立论理由等与决策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3.目的是通过双方共同的讨论,最终能选择和制定高质量的公共政策4.根据对话目的,可分为共识性政策对话,冲突性政策对话两类政策学习的含义与类型【201404】1.政策变迁或创新的重要来源就是政策学习2.从纵向看:需要思考以往是如何解决这种问题的3.从横向看:需要考虑其他国家、地区是如何解决这种问题4.政策制定者可获得可以利用的各种知识5.类型:工具学习、概念学习或问题学习、社会学习危机决策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201304】1.特点: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要求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和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做出重大决策和快速反应2.要素: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可供利用的时间和资源有限;事态发展危及决策单位的根本利益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201204】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201510】1.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及其特点【201404】1.含义: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手段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2.特点:✧目标的导向性。
以政策目标为行动方向✧内容的务实性。
公共政策执行必须务实,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行为的能动性。
能动地执行公共政策✧手段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具有强制性“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模型的内涵【201410、201304】1.是结合中国国情构建的政策执行研究路径2.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3.是“实验——推广”的过程4.是“执行——总结”的过程政策执行的博弈模型【201410】1.是博弈论运用于公共政策执行而形成的理论模型2.以博弈理论观察、分析执行过程中参与者就政策目标的达成所做的说服、协商等互动情形3.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4.美国巴达克是博弈模型的主要代表,提出该模型的规定要素有: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性质、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序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201307】执行者,资源,工具,环境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主客观原因【201207】1.主观原因:✧政策执行者自身利益和需求✧执行者的素质缺陷✧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执行过程中准备工作不够完善2.客观原因:✧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政策环境的变化✧无法得到目标群体的认同与支持✧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方法不恰当等导致政策无效执行的因素【201107】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素质的缺陷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4.执行环境的影响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201104】1.原则:忠实,民主,法治,创新2.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公民参与机制,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集团主义政策过程模型的基本命题【201510】1.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2.政策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3.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4.公共政策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第八章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201504、201404】1.使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2.排队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3.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公正性4.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本的徇衡量标准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及内容【201107】1.含义: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偏差,对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2.内容:主体,对象,目的,过程公共政策的非正式评估【201204】1.没有严格的专门组织机构,评估主体、形式和内容也没有固定化2.政策评估方式多种多样3.结论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201304、201207】1.政策信息、资料。
准备的政策信息资源是高质量评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要求对评估的意义和作用有清楚的认识3.政策目标。
这是评估政策的依据和前提。
4.政策的沉淀成本。
对政策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沉淀成本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201510】1.评估标准是衡量有关政策的利弊优劣的指标2.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3.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4.价值标准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第九章公共政策渐进调整的主要原因【201204】利益刚性的限制,现行政策的制约,公共意志的趋中,变革成本的约束,人类理性的局限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201207、201204】政策废止,政策替代,政策分解,政策合并,政策缩减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201107】1.形式:增删、修正,更新2.程序:重新界定问题、提出方案,选择方案,执行决定政策持续的含义及其在政策过程中的意义【201304】1.含义:政策接续是以政策问题为中心,努力保持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