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散文
四、 杨朔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特征:
1)选材上,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的 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 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2)立意上,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 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 到诗的境界,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 的新意上做文章。
五、杨朔的散文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 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 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 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 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 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 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 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雪浪花》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局限: 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 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 字表述不够清晰,不够洗练与清通。
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四、 杨朔的散文
杨朔创作之路
1、探索期 1937~1948年 2、发展期 1949~1959年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抗 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3、诗化期 1959~1966年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体的 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 赋》等。
四、 杨朔的散文
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 法。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 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 新天地,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4)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 婉转蕴藉的风格。
四、 杨朔的散文
• 杨朔散文的模式(局限) •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和生造的意境。 • 2、刀刻斧凿的痕迹明显,给人雕饰甚至别扭 的感觉。 • 3、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 描写景物,借喻比人,点明哲理。 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升华意境。 • 杨朔散文产生模式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产物 2、作家自身的局限
王磊、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 选材精、开掘深、详略得当。 • 结构巧、叙述多样化。
穆青等《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 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本质。 • 对人物与环境的典型化描写,善于描写 心理。 • 语言朴实,叙、抒、议结合。
其他报告文学
• 报告文学、特写在五六十年代,还有多次的 创作“高潮”。如1958年“大跃进”期间, 又如1963年到“文革”前夕。 • 郭小川的《旱天不旱地》,魏钢焰的《红桃 是怎么开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 《特别的姑娘》,孙谦的《大寨英雄谱》等, 影响广泛,参与了对当时的“时代精神”的 创造。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 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 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 《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 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 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1916-2005): 现代著名作家,北京人。在散文、报 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 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 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 《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 《刘白羽散文选》。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3.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 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马铁丁”杂文
• 60年代初由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在 《长江日报》轮流撰写《思想杂谈》时 合用的名字,是此时的与“三家村”齐 名的杂文创作群体。不仅针砭时弊,而 且创作了以爱录: 高玉宝自传《高玉宝》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 革命史传文学 《红旗飘飘》《星火燎原》《在烈火中永 生》 • “内部出版”的回忆录:溥仪。
五、秦牧的散文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 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 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 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 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 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 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 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61 年被称为 “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 《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3)尖锐泼辣的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 泼辣。
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 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 (4)抒情 杨朔——一座园林 刘白羽——一团烈火 秦牧——一座花城
邓拓的《燕山夜话》
•1961.3—1962.9,150多篇,涉猎广泛、 蕴涵博大、深入浅出、情文并茂。 •深刻的思想性:视野开阔,取材广泛, 与知识中见思想,于议论中见情趣。《说 大话的故事》《王道与霸道》 •强烈的知识性:取材天文地理、文史哲 经,誉为“小百科”。《一个鸡蛋的家当》 《生命的三分之一》
十七年散文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主要为豪言壮语式 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 不高。
四、杨朔的散文
杨 朔 (1913-1968) , 原 名杨毓瑨,山东蓬莱县人, 致力于艺术散文的写作, 结集有《亚洲日出》、 《海市》、《东风第一 枝》、《生命泉》。这些 抒情散文先后写于 1955— —1965 年间,其中大多数 作品在 50 、 60 年代广为传 颂,有些当时就被选入中 学课本。
60年代初散文的繁荣:其他散文家
•曹靖华的《花》,收入的大都是对旧日生活的回忆文字,如 记叙他与鲁迅交往的《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雪雾迷蒙访书画》、《智慧花开烂如锦》等。
•吴伯箫早期的散文,收在30年代出版的集子《羽书》中。60 年代的作品如《记一辆纺车》、《窑洞风景》、《菜园小记》、 《歌声》等,记叙的是有关40年代初延安的生活。在当时对战 争年代精神传统发掘的社会思潮中,吴伯箫以有个性色彩的记 忆作出反应。 •冰心《小桔灯》《樱花赞》《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碧野《天山景物记》诗意浓郁
60年代初散文的繁荣: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 (吴南星)《三家村 札记》有感而发,大 胆泼辣。 •吴,吴晗;南,马南 邨,邓拓发表《燕山 夜话》用的笔名;星, 繁星,廖沫沙写杂文 用的笔名。
三家村杂文
•“三家村”杂文是当代文学史上值得深入 探讨的一种文学现象,因邓拓、吴晗、廖 沫沙合集《三家村札记》得名。“三家村” 是1959—1962年期间的一个杂文创作集体, 以创作内容宽泛、知识丰富的“新基调杂 文”为主,风格博识、严谨、新奇、从容。 三家村在左的思潮干扰下异军突起,是当 代杂文史的一次传奇式辉煌。
魏巍的报告文学
•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抗战爆发后参加八 路军,长期生活在晋察冀根据地,以“红杨柳”的 笔名写的诗,结集为《黎明风景》。50年代出版的 散文、特写集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春天漫笔》 等。另有长篇小说《东方》、《地球的红飘带》出 版于80年代。两次到朝鲜前线,先后发表了《汉江 南岸的日日夜夜》、《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 和祖国》、《挤垮它》等作品,它们以《谁是最可 爱的人》为名结集出版。该书在1951年出版后到 1960年,三次再版。
五、秦牧的散文
秦 牧 ( 1919—— 1993 ) : 原 名 林 觉 夫 , 广东澄海人。以散文 著称于文坛。《古战 场 春 晓 》《 土 地 》 《潮汐和船》《花城》 《社稷坛抒情》等散 文是他的代表作。
五、秦牧的散文
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 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 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上一个世纪,当殖民主 义强盗还处在壮年时期,他们大肆杀戮太平洋各个 岛屿上的土人,强迫他们投降,有一种被规定的投 降仪式,就是要土人们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 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为了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 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呵!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 道想方设法的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 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 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 育自己的母亲。 ——《土地》
魏巍的报告文学
• 鲜明的散文化倾向: 1、表现在善于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散文的 叙写手法巧妙揉合,强化抒情。以抒情性议 论来提升事件意义的方法,是作品获得众多 读者的原因。 2、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对“典型情景”的 选择与提炼,有利于开掘英雄战士纯美崇高 的心灵。 3、行文舒展自由,文学意味浓厚。
五、秦牧的散文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 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 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 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