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十七年散文

7-十七年散文


这个五方、五行的观念被古代思想家用来分析许许多多的事物, 音乐上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天上二十八宿的分隶 青雀、黄龙、白虎、玄武(乌龟)四方,都是和这种观念紧密地 联结起来的。把世界万物的本源看做是木、火、金、水、土五 种元素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这和古代印度哲学家把万物说成 是由地、火、水、风所构成,古代希腊哲学家说万物的本源是 水或者火……那思想的脉络是多么地近似啊。

刘白羽及其散文
《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
1、经常用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
相交织的构思方式。
2、好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秦牧《社稷坛抒情》

“五行”的观念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地古老,东、 南、西、北是人们很早就知道的,人们总以为自己所 处是大地的中间,于是在四方之外又加上了一个“中 心”,东、南、西、北、中凑成了五方五土的观念, 直到今天我们还看到好些人家的屋角有“五方五土龙 神”的牌位。烧陶方法和冶铜技术发明了,人们在熊 熊火光旁边,看到火把泥土变成了陶器,把矿石烧成 溶液,木头燃烧发出了火光,水又能够把火熄灭。这 种现象使古代的思想家想到木、火、金、水、土(依 照《左传》的排列次序)是万物的本源。于是木、火、 金、水、土把五行的观念充实起来了。
散文小品的复兴
1、1956-1957《散文小品选》
老舍《养花》丰子恺《南颖访问记》姚雪垠
《惠泉吃茶记》叶圣陶《洲了三个湖》杨朔 《香山红叶》魏巍《我的老师》 这些作品表现了作家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 来的努力,并探索着个性化的语言的表达方 式。
老 舍《养花》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 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 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 花,我就高兴。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 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 下了暴雨,邻居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 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 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其中心点是改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题材、 风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样化。 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在这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散文的成绩首先表 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的概念,并形 成了以此为“专业”的作家群
当时被告称为“散文作家”的有:袁鹰、魏
钢焰、秦牧、碧野、柯蓝、郭风、何为、陈 残云、巴金、冰心、吴伯箫、吴晗、邓拓、 翦伯赞等学者。

陶铸《松树的风格》:“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 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刘白羽《日出》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 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 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 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 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 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 本上去欣赏。 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 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 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十七年时期散文
当代散文的概念
20年代——散文小品:鲁迅先生提到“散文
小品的成功,几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30年代——杂文和报告文学:主要受战争及
政治时局的影响

钱理群先生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评论到:三十年代散文 的功能多向发挥,散文创作五光十色,流派纷吴,将五四时 期所开创的现代散文推上了成熟的阶段。
秦牧及其散文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社稷坛抒情》
《花城》《土地》
1、重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特点 2、用杂文和随笔的调合体 3、文章有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
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 术作出贡献的作家,作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 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 在一个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杨朔《荔枝蜜》

养蜂员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 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 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 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 不辞辛苦„„”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 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 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 啊!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酿造 着未来„„„„„„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我虽然喜欢吃茶,但对于吃茶一道完全外行。因为我不会吸 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 常常吃茶,久之便成习惯。既是找刺激,所以茶不在好,只 要苦香就行;有时兼为解渴,喜欢把大杯倒满,大口大口地 吃。古人文章中讥村俗人吃茶只要“浓、热、满”三个字, 我正是这种俗人。 但尽管我对吃茶一道很外行,这次去惠山吃茶却决心要仔细 地、慢慢地、小口小口地、用舌尖品着滋味吃。许多年来, 我不知遇到过多少人,人人都称赞惠山的泉水最美,而且我 在许多古人的笔记中也常常见到有关赞扬惠泉的掌故逸闻。
刘白羽《樱花》:“它那种迎春风而怒放的精神,不是正蕴蓄着日本人民革命 精神与革命热情吗?”

秦牧《花城》:“我们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 福生活。”

袁鹰《井冈山记》:“明亮的,灿烂的茨坪灯火,你的每一盏灯光,岂不就是 井冈山人的一颗跳动的、炽热的心?”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表白:“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 以不蹲防空洞呀„„”
“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天
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 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 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古典诗词和散文对他们的创作所产生重要作用: 讲求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的营造,谋篇布 局 上的曲折有致,对语言在传神达意的表现力的 锤炼。
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主义建设”的描述。

李若冰、华山表现大西北(柴达木盆地、祁连山等) 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柳青、秦兆阳有关50年代 农村合作化的特写。
50年代散文两大主题
第二是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60年代之后,特写与报告文学又有多次高潮
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 孙谦《大寨英雄谱》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40年代——通讯、报告和特写:“反映生
活”“包含个人体验,表达个人价值”“一 切的文艺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十分之七八) 发表报告文学,读者以最大的热忱期待着每 一篇新的报告文学的刊布;既成的作家(不 论小说家或诗人或散文家或评论家)十之八 九都写过几篇报告”
50年代散文两大主题
第一是对“新时代”的歌颂,对当时展开的

魏巍《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
好像要落下 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 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 她也笑了。我用 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 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 一点呵。
散文小品的复兴
2、1960年代初期——文学界进行“调整”,


杨朔模式

《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拿着当诗一样
写”“常用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1、“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
2、言此而意彼、先扬后抑的思维方式


3、笔墨简洁、叙述明白,但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4、句式泛滥
杨朔《茶花赋》:“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