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十七年散文

5.十七年散文


这个时期散文在体裁上主要有两类。 (1)抗美援朝题材。 战争爆发以后,许多作家到朝鲜去,写出了一大批 作品。像刘白羽《英雄城——平壤》、菡子《从上甘岭 来》、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魏巍《谁是 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汉江南岸的日日 夜夜》。
从今天的眼光看,当年那些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 散文也有许多局限性。主要是当时框框太多了。许多 东西都不许写。 例如,不能写战争的残酷,(写残酷了,国内征兵 怎么办?)不能写我军的被俘,(志愿军怎么能被俘 呢?),不能写志愿军与朝鲜姑娘的爱情(破坏民族 关系)
2、(1949-1955)特点: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 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 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3、(1955-1968)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 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最大的特点是 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2)散文创作出现了一种诗化倾向。 五十年代中期,杨朔等提出“以诗为文”的主张, 就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在散文中创造诗的意境。 “以诗为文” 的主张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建国初的散文太白太淡了,艺术性较弱。要求作家用 作诗的态度作文,就是要求散文提高艺术性,特别是 创造意境,这是符合散文创作规律的。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当时许多作家都从心里认为形势大好,应当唱赞歌, 但是总起来还较朴实。所写大都是农民入社,或者劳 动的欢娱。比较有名的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沙汀《卢家秀》、柳青《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天 在皇甫村》等。
2、第二段(1957-1966年)在50年代末、60 年代初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繁荣期。 较之建国初,此期的进步有这样三点:(1)散文 题材扩大,艺术散文创作比较繁荣。 建国初散文的题材比较狭窄。但是到了50年代末, 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就是散文题材扩大一些,艺术性、 抒情性散文增多。杨朔《荔枝蜜》、刘白羽《日出》、 秦牧《古战场春晓》等。
3、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文学作品中有“情”与“物”两个要素,不直接抒情, 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表情,会更含蓄、更有艺术意 味。这在古典诗歌中很常见。
4、杨朔诗化型散文文体的特征还充分体现在对语言 的精心锤炼。
比如:“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是叫浪花咬的”; “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 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都惊散了”;“潮起潮落,云 起云飞”、“一只海鸥,两片贝壳”。
3、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增强
这个当然是相对的。十七年散文作家还是非常追求 艺术性的。如杨朔的诗化散文,但是整体上,十七年 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第一,艺术第二,所以整 体上与“五四”散文相比,它的艺术性不是增强了, 而是有所削弱。
主流之外的声音
散文中的独立思考有两个时期比较活跃。一个是 1956-1957上半年,就是百花时期。第二个是 1961-1962年上半年。就是经济调整时期。
“延安散文”与五四散文相比有如下特点:个性意 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 转向对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 的增强,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主观抒情成分的减弱, 客观记叙成分的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 体制。总之,颂歌的基调、客观写实的方法,理想主 义的精神以及朴实刚健的风格构成了延安散文的基本 风格。
第十一章 十七年散文
第一节 概述
一、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1、散文的定义。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 指所有与韵文相对的文体,(就是不讲韵律的文体一律是 散文)广义的散文除叙事、抒情散文之外,还包括报告文 学、回忆录、杂文、文艺随笔等。狭义的散文单指艺术性 散文,就是以叙事或抒情为主、形式灵活自由、文字优美 的一类文章。
(3)散文作家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期一些老作家拿出了新作品。巴金、冰心、 叶圣陶等作家本来就有不同的风格。 中年一代作家,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杨 朔、刘白羽和秦牧等。
1960年前后,文坛上出现了一次有关散文的大讨 论。
许多人写文章参加了这次讨论。较重要的观点有这 样几个:冰心提出:散文要抒真情,她提出散文要字 字出自心坎,真挚、自然。徐迟认为:散文家必须是 思想家,写出的东西要有思想、有哲理。
六十年代初,邓拓、吴晗、廖沫沙非常活跃,他 们在《北京日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在北京市 委机关刊物《前线》开设了《三家村札记》专栏,写 针砭时弊的散文、杂文,有很大影响。“文革”开始 批判“三家村”就是从他们三人开始的。
(二)“十七年”散文的两个阶段 有两个阶段。第一段是1949-1957年;第二段 1957-1966年。 1、第一段建国初的散文(1949-1957)。 建国初文坛上流行的主要是广义上的散文,主要是 新闻、特写,带有很强的记实性。例如作者到工厂、 农村去,记述生活中实有的一件事,描写一个生活中 实有的人物,通过他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不是那种 从个人出发,表现作者对社会的认识、生活的感受的 散文。
而这个特点大大影响了同时代的散文创作。许多人 学杨朔,于是文坛上诞生了诗化散文的模式。从50年 代后期开始,中国散文由简单走向精致,由粗糙走向 注重艺术形式,就这个转变来说,杨朔的影响功不可 没。
2、构思精巧,文章的结构曲折有致。 杨朔说:“我写文章,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 思’,并且,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 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杨朔散文总是精心布局,讲究开头先声夺人,结尾 留有余地。
2、结构的模式化。
杨朔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过程,他说:“你在斗争 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 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 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 来往往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 有人据此给他总结了一个公式: 动情→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最为重要。正是在这个环节 中,作者将政治思想注入其中;让政治思想与诗的意境 结合起来。
“灵、秀、清、透”——当代散文不多见。
三、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思维的模式化。 以上我们讲到杨朔散文经常使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这 种方式后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在“十七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表达一定的政 治主题,日常生活、寻常的事物不具有独立的意义。 杨朔之前,很多散文直接写到重要的政治事件、政 治人物。 杨朔散文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场景引入了散文。但 是日常生活在杨朔散文中仍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它 们必须依附于某个政治主题在作品中才能获得合法性。
二、杨朔散文的特点 以《雪浪花》为例总结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
杨朔散文的特点
1、着力创造诗的意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杨朔说:“我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磨练的古典诗章。”他 说:“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吗?于是就往这方面学, 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当代散文在50年代前期,包括杨朔自己写的东西 都比较简单,带有通讯特写的特点。 1956年,杨朔写了《香山红叶》,开始把散文当 诗一样写,以诗为文,于是散文写得比较精巧,增加 了抒情的意味,使散文带有诗的特点。
这个理论在后来成了散文创作的金科玉律,雄 霸散文界几十年。 直到八十年代才有人提出置疑。有人认为,首先 散文的特点就不是散,散文的散只是就其在形式上 没有音律而言的,是语言上的散,不是篇章上的散。 因此也就谈不上所谓的“神聚”。 还有人认为,提出“形散神聚”只鼓励了一种写 法,一种模式,在实践上也没有起到好作用,因此 最好不要再提这种理论。
2、散文的特点 ①散文应当是记实的 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散文最大的特点也许就 是记实性。所谓记实,就是它应当忠实于事实,基本 上不能虚构。叙事散文写的是实事,抒情散文抒的是 真情。散文抒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情,是作者自己在 生活中的感受。
②散文最直接地表现作者的艺术个性。 在文学的几种体裁中,小说与戏剧是虚构,而诗歌是 高度艺术化的东西,,因此在散文创作中一个散文 家的自我总是能最清楚地表现出来。
有几类作品。
①干预生活的作品,如刘宾雁《在桥梁工地 上》、《本报内部消息》等。 ②巴人、黄秋耘等以杂感的形式,表达对社会 政治的思考和见解。黄秋耘《犬儒的刺》、曾彦修 《论“数蚊子”》
③邓拓、吴晗、廖沫沙、马铁丁等,以杂文、随笔 的形式,以古喻今,“通过历史故事提出现实中的重 大问题。
马铁丁是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的合名。建 国初期三人在《长江日报》开设《思想杂谈》,风格 朴实,实事求是,谈论思想、道德、作风方面的问题, 也有很大影响。
代表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杨朔
一、生平与创作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 1937年去延安,其后,他主要以随军记者的身份转战 南北。1956年后 ,他致力于散文创作 ,先后出版 《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散文集。
杨朔散文创作的三个阶段: 1、(1937-1949)主要内容是赞美革命,宣传抗战, 抨击国民党。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作品回避自我,很 少写到自己的感情。散文比较简单和直露。
建国后散文的转型有这样三个方面: 1、“颂歌”体制的确立。
建国后逐渐确立了“颂歌”的体制。 ①思维方式走向单一。把“进步”看做社会的唯一 的本质,把“光明面”作为生活的唯一特点;因此要 求散文只能歌颂,不能暴露。
②散文的情感趋向单一。“十七年”散文不但 要求充分表现生活的光明面,而且要有乐观主义的 态度,昂扬、豪迈的调子。这样就把丰富复杂的生 活简单化了。 ③描写题材日趋单一。颂歌本身就限制了作品的 选材,“十七年”往往要求作家描写重大题材,而 且以反映政治斗争为主,或带有政治斗争的内容, 日常生活、个人情感往往就被排除在散文的题材之 外。
二、十七年散文的发展线索 (一)建国后散文的转型 与“十七年”的小说、诗歌一样,散文在建国初 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