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积累运用(23分) (共4题;共23分)1. (8分) (2019九下·温州模拟)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汉字。

“豕”是个象形字,是“猪”的古名。

远古时代,人们狩猎时常常追赶野猪,于是用会意法造出了“①________”字来表示追赶的意思;后来人们驯养了猪,认为养着猪的房子才是人的安身之所,也用会意法造出了“家”字。

“园”是形声字,“口”字框表意,是形旁,“元”字表读音,是声旁。

“口”字框的形声字有很多,如“②________”(音pǔ)、“③________”(音quān,又读juàn)、“④________”(意为储存,音tún;也指储存粮食的器具,音dùn),其读音都与声旁相近。

2. (3分) (2017七上·惠民期中) 根据语境,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B .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指造酒的发酵过程。

)C .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造访:拜访。

多用于书面。

)D .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拥肿: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现在写作“臃肿”。

)3. (8.0分) (2019八上·临沧期末) 根据提示填空(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 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 ________,瑟瑟谷中风。

(刘桢《赠从弟(其二)》)(5)王绩的《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 (4分) (2019七下·余杭期末)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将下列四样景物填入句中空缺处,使表达适宜。

(填序号)花不可以无①________,山不可以无②________,石不可以无③________,水不可以无④________,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张潮《幽梦影》)A.苔B.蝶C.藻D.泉二、阅读理解(57分) (共4题;共57分)5. (6分) (2019九上·宁波期末)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那阳谷县人民,听得说一个壮士打死了景阳冈上大虫,迎喝将来,尽皆出来看,哄动了那个县治。

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迭背,闹闹穰穰,屯街塞巷,都来看迎大虫。

到县前衙门口,知县已在厅上专等。

武松下了轿,扛着大虫,都到厅前,放在甬道上。

知县看了武松这般模样,又见了这个老大锦毛大虫,心中自忖道:“不是这个汉,怎地打的这个猛虎!”便唤武松上厅来。

武松去厅前声了喏,知县问道:“你那打虎的壮士,你却说怎生打了这个大虫?”武松就厅前将打虎的本事说了一遍。

厅上厅下众多人等都惊的呆了。

知县就厅上赐了几杯酒,将出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给与武松。

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知县道:“既是如此,任从壮士。

”武松就把这赏钱,在厅上散与众人猎户。

知县见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举他,便道:“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

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武松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知县随即唤押司立了文案,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众上户都来与武松作贺庆喜,连连吃了三五日酒。

武松自心中想道:“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倒来做了阳谷县都头。

”自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

(1)结合金圣叹的夹批和选段内容,分析知县对武松“待以殊礼”的原因。

(2)金圣叹评点“武松平生一片心事,只是要人叫声好男子”。

请结合《水浒传》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说:看小说的意义是“让灵魂附在另一个骨架里,去感受另一个人生。

”请根据示例选择一部小说完成表格任务。

①《世说新语》(笔记小说)②《聊斋志异》(文言小说)6. (31.0分) (2019七下·封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达了老人对小姑娘的诚挚的感激之情。

B .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 . “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 . 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 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前到现在。

B . 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 . 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 . 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实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题。

(3)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7. (6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1)品析下列诗句中的划线字词。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②半卷红旗临易水(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

B . 全诗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衬托了悲壮的英雄气概。

C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前句从听觉的角度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后半句从视觉上表现边塞风光的秀美。

D . 尾联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宛然在目,表现了主将不惜为国捐躯的志气。

8. (14.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

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冠白冠,后来吊吊:________(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恶: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________(2)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________(3)读完此文,你认为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4)文本老父所讲三点,从现实角度看,有哪两方面的借鉴意义。

三、写作(40分) (共1题;共40分)9. (40分)唐雎,用他的机智与勇敢告诉我们,人应该有胆识、有气魄。

细细品味,发现唐雎也有许多压力,来自秦王的,来自安陵君的,在压力面前,他选择了奋进。

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23分) (共4题;共23分)1-1、2-1、3-1、3-2、3-3、3-4、3-5、3-6、4-1、二、阅读理解(57分) (共4题;共57分)5-1、5-2、5-3、6-1、6-2、6-3、7-1、7-2、8-1、8-2、8-3、8-4、三、写作(40分) (共1题;共40分)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