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宁市兰花广场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普宁市兰花广场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普宁市兰花广场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 工程概况拟建的普宁市兰花广场位于普宁体育馆东侧,赤华路西面,南、北面为市区道路控制。

建设地段现为市民休闲广场,布设有园林景观,健身娱乐设施及照明灯饰,场区西南角有管理处及配套垃圾转运设施(框架1层),场区地下埋设有照明用电线路及排水暗沟,偏西位置有城市排洪管涵沿南北向穿越;场地地形大体呈四周平缓,中部略有凸起。

拟建建筑物为2层地下室,框架结构,基础埋深6~11m,拟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紧贴基坑北侧为长春路,长春路以北中间是正在拆除的的兰花酒店,两侧为7~9层的房屋,离基坑距离约为25m;紧贴基坑东侧为赤华路,赤华路以东为7~8层及2~3层民房,离基坑开挖线约26m;基坑南侧为市政道路,宽约7m,紧贴市政道路的为8~9层民房,离基坑开挖线约15m;基坑西侧中间部位为明华体育馆,其采用桩基础,明华体育馆南侧为草坪,北侧为停车场;场地北侧长春路下有排污管、给水管及排洪管等,赤华路下有给水管,南侧道路下有雨水管.经现场调查四周7~9层建筑均为条形基础,基坑开挖对四周建筑影响较大。

场地中间标高约14。

00~15.00,基坑周长约844m,开挖深度约11。

05~11。

65m,开标底标高为3。

25m。

二。

设计依据1.《普宁市兰花广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汕头市粤东工程勘察院,2011年3月;2.《地下室边线与道路边线的关系》,普宁市高路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2011年3月18日;3。

普宁市明华体育馆平面图、桩位图及明华体育馆东公园平面图,普宁市高路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2011年3月18日;4. 广东省《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8。

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

9。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0.《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1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3。

专家评审意见,2011年3月29日14.现场踏勘结果及我司长期设计施工经验.三。

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3.1场地岩土条件拟建场地在本次勘探揭露深度范围内,根据岩土层的地质成因、沉积韵律、物理力学性质及岩石风化程度,把场地岩土层划分为10个层次.其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依次分述如下:①杂填土:浅灰—灰黄色,干~湿,未压实,由砂土混碎石及少量建筑废料等组成。

本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60~3。

10m。

②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色~浅灰色,可塑,中压缩性,主要由粘、粉粒组成,含中粗砂透镜体。

层顶埋深0。

60~3.10m,层底埋深1。

50~6.75m,层厚0。

40~5.35m.标准贯入试验9次,击数N=1。

9~6.9击,平均值Nm=4。

4击。

③淤泥:深灰色~灰黑色,流塑,高压缩性,以粘粒为主,局部含大量粉细砂。

层顶埋深1.30~4.75m,层底埋深2.20~5.80m,层厚0.35~1.90m。

④粉质粘土、粘土:浅灰色~灰黄色~褐红色,可塑,中压缩性,主要由粘、粉粒组成,局部含有腐植物,含中粗砂透镜体。

层顶埋深1.20~6.75m,层底埋深3。

50~13。

10m,层厚0。

60~10.70m。

标准贯入试验47次,击数N=3.0~13。

5击,平均值Nm=7.9击。

⑤中砂、粗砂:浅灰白~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以中粗砂为主,次为粉细砂,含少量泥质,级配良好.层顶埋深3。

20~13.10m,层底埋深7.90~14。

70,层厚0。

65~7.80m.标准贯入试验24次,击数N=5.1~16。

5击,平均值Nm=10。

8击。

⑥粉质粘土、粘土:浅灰色~灰黄色,可塑,中压缩性,以粘粉粒为主,局部含大量粉细砂,含中粗砂透镜体。

本层各孔均有分布,层顶埋深7。

40~16.45m,层底埋深16.30~26。

85m,层厚3.95~14.90m。

标准贯入试验95次,击数N=3.2~16。

4击,平均值Nm=7.4击.⑦粉质粘土、粘土:灰黄~褐红~浅灰色,可塑,中压缩性,以粘粉粒为主,局部含大量粉细砂,或含中粗砂透镜体。

本层各孔均有分布,层顶埋深16.30~26.85m,层底埋深26。

70~37。

75m,层厚5。

80~19.55m。

标准贯入试验77次,击数N=4。

6~13.7击,平均值Nm=8。

7击.⑧中粗砂: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局部稍密,层顶埋深22。

00~36.75m,层底埋深30.00~47。

90m,层厚0.60~14。

80m。

石英质砂,棱角状颗粒,含较多粘粉粒,级配良好。

标准贯入试验9次,击数N=7.7~22。

2击,平均值Nm=10.3击。

⑨粉质粘土、粘土:褐红色~浅灰色~浅黄色,可塑,中压缩性,主要由粘粉、粒组成。

本层各孔均有分布,层顶埋深32。

50~47。

90m,层底埋深38。

60~50。

50m,层厚1.30~15.75m。

标准贯入试验14次,击数N=6。

5~10.5击,平均值Nm=13。

6击。

⑩砂质粘性土:褐红~灰黄色~灰白色,可塑~硬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长石及暗色矿物全部风化成粘性土,岩芯浸水易软化。

层顶埋深38.60~50。

00m,本层未揭穿,揭露厚度0。

50~12.17m.标准贯入试验1次,击数N =14。

5击.3.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旱雨季降水量变化较大,其中四至九月降雨量较大,每年四至五月、十至十一月为平水期,六至九月为丰水期,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为枯水期.根据历史记录,建筑场地历史最高洪水位高程15。

50m(黄海高程)。

场区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及孔隙承压水。

潜水赋存于第1、2土层,由地表水和降雨渗透补给,由于补给源不充足,对基坑影响较小;承压含水层存在于各土层的砂性土包体或夹层中,由于砂层分布不连续,砂性土中粘粒含量较高,地下水通道不畅,含水性贫乏,水量不丰,承压水对上部建筑、构筑物的浮托作用不大。

本区经验,承压水头一般为2~6m(随含水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大).水位埋深2。

20~3。

20m.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中等腐蚀作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作用。

3。

3 基坑设计参数值4.1 基坑安全等级本基坑深度约11.05m,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工程环境、工程重要性以及已有工程经验,经多方面经济、安全、效率比较,基坑安全等级定为一级。

4.2 方案比选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相关规范、规程并结合相关类似工程经验,考虑本基坑周边情况适合本基坑的支护方案主要有排桩+锚索、复合土钉墙、地下连续墙+锚索三种方案,三种方案的4.3 推荐支护类型对以上几种方案从安全性、经济型、方便施工及工期几方面对比分析,认为:1)方案一复合土钉墙方案,从技术、安全性及工期上讲,均不适宜本工程;2)方案三地下连续墙+锚索,在基坑的支护安全性、变形控制及截水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造价高,本工程不选取;2)方案二排桩+锚索,在基坑的支护安全性、变形控制及工期方面具有最大的优势,且造价中等,本工程选取此种方案;根据本工程地质条件,适宜采用旋挖桩,其成桩速度较快,泥浆很少,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4.4基坑支护结构基坑支护采用桩锚支护,桩直径1。

0m,桩间距1.8m,锚索设置两道,基坑南侧因锚索要打入房屋下,为减少锚索施工对房屋的影响,故第一排采用预应力锚索,第二道锚索改为两排预应力钢管锚管。

五、地表水与地下水控制5.1 地下水控制深层水泥搅拌桩止水结构以其造价低、止水效果好、无振动、无噪音、无污染、设备简单、工期短等优点,在基坑支护、地下水控制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设计综合考虑,采用水泥搅拌桩做止水措施。

搅拌桩分别采用双排,桩间距450mm,排距400mm,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搅拌桩长度也适当区别(详见帷幕立面展开图)。

5。

2 地表水1.明沟排水—排除地表水及坑内积水基坑周边坡上、平台及坑内布置排水沟和集水坑,形成排水系统。

集中排入地面沉淀池,经三级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排水沟断面400×400mm,集水坑约50m设一个,尺寸长×宽×高=1000×800×1000mm.三级沉淀池尺寸见大样图。

2.集水坑超前排水基坑开挖阶段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坑内适当位置挖掘超前集水坑,并通过排水沟,作好挖土期间的集水排水工作.3.雨季排水台风暴雨季节,应合理组织地表水排放,且要安排足够的排水设备对汇集的地表水进行抽排疏导,避免大量的地表水集中涌入基坑内。

基坑四周与道路之间的空地,如果现有硬化层被挖除,需重新进行硬地化,保证地面无积水. 5。

3 回灌根据水位及沉降监测结果,必要时可考虑设置回灌井进行回灌。

六、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及施工要求1.施工工序场地平整→施工控制点测放,支护结构放线→搅拌桩止水帷幕→支护桩施工→冠梁施工→第一层土方开挖→第一道锚索及腰梁施工→张拉锁定第一道锚索→第二层土方开挖→第二道锚基坑设计参数建议值索及腰梁施工→张拉锁定第二道锚索→土方开挖至坑底→坑底垫层及排水沟施工。

2.支护桩及冠梁(1)支护桩桩径1。

0m,间距1.8m.(2)支护桩宜采用旋挖桩,护筒采用钢护筒,埋设深度不宜小于1。

5m,并埋设牢固。

(3)鉴于本场地的土层特点,旋挖护壁应采用优质膨润土配制泥浆,泥浆性能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及施工需要,特别要注意流砂和塌孔。

(4)施工允许偏差:桩径允许偏差50mm,垂直度允许偏差0。

5%,桩位允许偏差不大于50mm。

(5)护坡桩砼强度及冠梁砼强度均为C25,主筋保护层厚度为50mm。

(6)桩采用均匀配筋,纵筋通长设置,钢筋布置及数量详见配筋大样图。

(7)钢筋笼主筋间距允许偏差±15mm,钢筋笼直径允许偏差±50mm,箍筋为±20mm,钢筋笼长度允许误差±100mm。

(8)桩和冠梁的主筋连接,可采用搭接焊或挤压套筒联结,但不允许对接焊和锥螺纹联结。

箍筋接头及箍筋与主筋可以绑扎连接.加劲筋可采用搭接单面焊,并与主筋点焊联结。

(9)支护桩孔底沉渣不大于200mm。

(10)开始施工时应对成孔和成桩进行试验性施工,确认施工工艺及泥浆等均无问题后,才可全面正式施工。

3.止水帷幕(1)搅拌桩采用直径550mm,桩距450mm,排距400mm。

(2)搅拌桩水泥用量不小于65kg/m,水泥浆水灰比为0。

5~0。

55,水泥采用P.O.42.5R普硅水泥,采用四喷四搅施工工艺,搅拌桩提升速度不得超过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