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观察物体

二年级观察物体

预设一:错误率较低,请正确的学生陈述思考过程。
预设二:错误率较高,请一名学生作为代表,上前来对实物进行观察。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将图片与实物同时出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观察杯子,此时学生观察的方式姿态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会降低身体的高度观察,有的学生会把杯子拿起来看。
因为杯子比我的位置低,所以我要低下身子来看它。
师:我们现在把看到的这幅图当成是正面。(出示课件)
(正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谁再来说说你从正面看到了什么?
你们说的很好。
(2)从后面观察。
我们从正面看到了杯子的把手。
想一想这幅图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出示课件)
(后面)
那你们说的对不对呢,赶快去验证一下。
备注:请同学们都面对杯子的正面,然后到杯子的后面去看看,你看到的是这个画面吗?
过渡语:也就是说要想了解一个事物的全貌,需要全面观察。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去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利用故事的插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知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学生通过老师的动作,掌握观察的方法——平视。
因为眼睛和杯子,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学生通过观看老师的动作,体会到观察物体的两个要求:
1.平视
2.物体不能移动
在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后,继续观察。
我看到了小猫。
我看到了小猫。
是(因为每个小组中位置相同的学生编号相同,所以所有的1号学生看到的都是小猫。)
其他编号的学生汇报自己看到了什么。
学生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喜欢。
认真听故事
因为大象一会儿像萝卜,一会儿像绳子。
因为盲人看不到整只大象,他摸到哪部分就说哪部分是大象。
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体会观察物体要全面。
我们要全面地观察事物,不能只看事物的一部分。
出现《盲人摸象》图片,帮助学生领会故事的含义。
课件
5分钟
二、观察操作,感知体验。
根据课标要求,我明确了本节课要把观察、操作做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体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活学的基础上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知识,从而在具体生活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背景分析
(2)通过观察,感知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不一样。
哪位同学是1号,请你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还有哪位同学是1号,来跟我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那咱们班所有的1号同学看到的都是小猫吗?
哦,原来1号同学看到的是小猫,那2号同学看到了什么呢?
(继续问2号、3号、4号。每个编号都叫几名学生来回答。)
你们发现什么了?
每个小组的四名成员都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呢?
你们说的对。我们每个人正对着的面就是我们的正面,因为我们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正面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的观察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通过观察想象,学习从后面、左面、右面观察。
(1)从正面观察。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深化练习,内化新知
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观察操作,感知体验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讲故事。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盲人摸象》。
亲自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
不是
因为在观察杯子的时候,不能移动或者转动杯子。
从左面观察是说我们往左面走,站在左面去观察。
学生答案不唯一,有说杯子的把手冲左的,也有说把手冲右的。
学生自己下座位,观察杯子,自己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我从左面看不到杯子的把手。
学生按照课件摆放杯子,同时感知杯子的正面改变了。
不一样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关于《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中的“图形的认识”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因此,作为后续学习的起始课,这种空间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对学生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的培养,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后续学习观察模型时也起到一部分作用。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结果不一样。
说明:
a、观察过程中杯子要统一,虽然学生带的杯子不一样,但是可以在杯子的三个面上贴图来达到统一。
b、学生四个人为一组,围绕杯子坐,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为每组的4名学生统一编号。每个组坐在相同位置的学生编号是一样的。
(1)掌握观察的方法。
现在观察你的杯子,看看你面对的那个面。你看到了什么?
这次这个面当成是正面
(出示课件)
正面
你能猜一猜,从左面看到了什么?
自己验证
备注:学生要先将杯子调整到和课件一样的摆放方式,即杯子的把手在右边,这样每个学生看到的正面是一致的,再进行观察。
这次你们从左面看,和之前看到的结果一样吗?
为什么?
小结:没错,因为杯子的正面发生了变化,所以你从其他方向观察的结果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一个物体的正面是可以改变的,任何面都可以当作正面来看。
第二、创设情境,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 让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 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仿佛身临其境,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四人合作观察同一个物体的活动,强调让儿童相互合作、相互启迪、平等对话、分享智慧、互动学习、共同发展。
生1:1号看见的都一样
生2:号码一样的看见的都一样
因为我们的编号不同。
因为我们坐的位置不同。
因为我们面朝的方向不同。
我从正面看到了杯子的把手。
学生的答案不唯一,有说后面的,还有说左面或右面的。
亲自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自己从后面观察的结果。
我从杯子的后面看到了……
学生的答案不唯一,有说左面有说右面的。
【设计意图:此时换一个作为正面,让学生明白,正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从左面,右面,后面观察,是在正面确定的情况下观察的。正面发生变化,其他面的观察结果也会改变。】
试一试
兔子:课件出示照片,同时手里拿着实物。(兔子的头冲着学生)
师:你们猜一猜从右边看到的是哪副图?(按点)
正面
(同时出现实物和照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的物体。)
(出示课件《盲人摸象》)
讲故事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笑
2、根据故事内容提问,使学生认识到观察物体要全面。
刚才听故事的时候,有的同学一边听一边笑,谁来说说你觉得哪有意思,让你很想笑啊?
3、小结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因为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只是摸到了大象身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摸到大象的全部,所以对大象的认识就不全面了。
你们已经验证过了,和你们之前想的一不一样呢那谁来说说你从杯子的后面看到了什么
谁再来说说你从后面看到了什么?
你们可真会观察。
(3)左面观察。
那你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是从哪个面看见的(杯子把在右边)
(出示课件)
(左面)
那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赶快去验证一下。
备注:请同学们都面对杯子的正面,然后走到左边去看看,你看到的是这个画面吗?
因为杯子的正面变了。
学生在看到图片和实物的同时,进行选择。
学生边观察课件,同时参照实物进行思考,然后选择答案。
学生陈述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来到讲台上,走到右边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明确这个面作为正面,再进行后面的观察。
给出从后面观察的图片,让学生猜想。
给出从后面观察的图片,让学生猜想。
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一个按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因此,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什么叫“从左面观察”,避免概念性的错误。】
(4)右面观察。
师:那你们能猜猜从右边观察的话,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赶快下座位看看,验证一下和你刚才想的一样吗。
备注:请同学们都面对杯子的正面,然后走到自己的右边去看看,和你刚才想象的一样吗?
3、通过进一步观察,感悟杯子的正面不同,从各个角度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本次“观察物体”是属于第一学段的学习,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对于该阶段的学习,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只要求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情况:
在观察物体方面,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位置的相关知识,而且学生平时也在不经意间观察物体,极少数同学已经初步知道一个物体的前面、后面、侧面、上面、下面等相关概念,存在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学生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易学,学生也较有兴趣。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观念还未完全建立,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比较弱,方位感不强,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不是很强,而且学生的想象能力较弱,在观察上,也仅限于看物体,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
相关主题